張玉君
一、激發興趣,喚醒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興趣是求知的向導,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是培養學生成才的起點。實踐證明,學生如果能對所學學科、所學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樂觀,從而變學生被動地學為積極主動地學,即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1. 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求知欲。
《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設計了師生口算比賽:2+2=,2+2+2=,2+2+2+2=……剛開始學生算得很快,與教師不相上下,但算到20個2相加時,學生剛算了幾個2相加的和,教師已經準確地說出得數。學生感到驚奇,都很想知道是怎樣算出來的,這樣就能激發他們期盼獲得新知的愿望。疑問產生好奇,讓學生們處于“心通而未得”的積極進取狀態,萌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此時教師才開始導入新課的知識,學生的疑問也得到解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主動參與學習。
2. 縮短師生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關系的改善可以促成教學過程的和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的“好朋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親切的笑容、和藹的態度、細致的引導、充滿激情的評價以及善意真誠的幫助,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同等的快樂,讓每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有才干、有潛力。這樣,師生間的距離縮短了,氣氛更為融洽了,學習自然更為輕松了。
二、重視過程,發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我們在教學中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教師把教材的難點與重點講透、講明,盡最大的可能減少學生學習困難,讓他們走一條通透、平坦、毫無懸念的路,那么學生對這些數學概念、結論或判斷的形成,就是直接聽教師講授后得到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研究實踐后形成的。這樣的數學教學,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缺少主動的參與,缺少積極的思考,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知識。往往學生就認為數學枯燥無味,課堂沒有激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索數學學習中的問題,依靠自己的分析與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1. 重留足空間,讓學生獨立探索。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因此,教師需確立學生“主人”的地位,發展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留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去獨立體驗、探索、發現自己未知的東西。
例如,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折出角后,不直接提出問題,而是留出時間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摸角。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摸,感覺到角尖尖的,兩邊直直的,腦子里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的、又直觀的認識。教師接著提出:“角有什么特點?”這個問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生能夠將所思所想轉化為語言,明晰概念的形成。隨后,讓學生用小棒擺出銳角、直角、鈍角這一操作環節,又為學生創設了一個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探索思考的環境,學生從中認識了角,掌握了角的特征。
2. 重動手操作,讓學生加深理解。
教學中的實踐是指在活動中,注重學生自主參與、全過程參與,重視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自操作,自主參與,積累表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米的認識”一課。如何讓學生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認知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在上節課“厘米的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先說一說“1米和1厘米比,哪個長,長多少?”讓學生初步建立“1米比1厘米長很多”的表象。接著,在教室里找一找長度大約1米的物體,引導學生進一步確立“1米大約有多長”的表象。然后讓學生量一量,感知地磚的邊長大約有1米。最后同桌合作,在桌子上量出1米的長度,雙手張開,雙掌豎立與桌子上的1米兩端重合,記住雙臂展開1米的長度,這樣重復幾次,加深了學生對1米實際長度的記憶。
3. 重自由表達,讓學生發表見解。
教師要改變 “我講,你聽” 這樣的教學模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見解,變“我講,你聽”為“你講,我聽”,教師在聽的過程中適時進行引導。這樣,在學生自由的表達中,往往能表達出教師表達不了的,感悟出教師感悟不到的東西。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師創設好情境,讓學生列出算式“23×12=”時,不急于講解算理,而是引導學生:“你們能不能通過我們以前學習過的知識,想辦法算出‘23×12等于多少呢?算完之后,跟小組同學說說自己的理由。”這樣,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發表見解留足了時間和空間,而學生的自由表達,往往是一個學生的發言啟發、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生的發現也就更加深入,形成的表象也就十分深刻。通過自由的表達,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得到發展。
三、運用評價,尊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布魯姆認為:評價是一種獲取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和教學有效性的證據的方法。沒有評價的教學不是完整的教學。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回答好的學生,教師應給予表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而對于回答錯的學生,也不能責備,應及時作出指引,讓他重新思考、嘗試,直至成功。
教師應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建立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釋放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和才華。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新華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