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河
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品德學科教材是由數量有限的富有兒童生活特點的精美圖片配合兒童化的精煉文字材料組成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們普遍感覺,這樣的教材編寫形式,對生活閱歷有限的孩子來說,有些抽象,教學時,有些“無從下手”。如何利用好教材,引導學生去感受、領悟社會生活中的豐富內容,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回歸生活,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呢?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效地開發素材,對教材進行選擇提煉、借鑒融合、搜集補充是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環節。
一、從社會生活中選擇提煉
本著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品德學科強調我們的教學必須從豐富多彩的生活入手,有選擇地采用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事例,即從生活中選擇和提煉育人的素材性資源。教師在進行這一類素材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時,要緊密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有關的素材性資源進行選擇,提煉出有積極教育意義的實例充實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之中。只有這樣,品德教學活動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并且具有教育的實效性,達到課程預期的效果。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做個聰明的消費者”主題二“包裝袋上學問多”,主要是引導學生理性消費,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上課前,教師先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父母一起購物,注意觀察包裝袋,收集日用品、服裝、藥品等包裝袋上的信息,并做好記錄。教學時,“合作交流識包裝” “火眼金睛辨包裝” “學以致用會維權” “靈活運用保健康”四個活動環節環環相扣,做到了“社會、家庭、學校”“ 家長、同學、教師”之間的多項交融互動,引導學生從生活到課堂,從教材到生活,了解生活、學會生活,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再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主題一“我是誰”時,教師可以將教學設計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學生平時的生活為切入點,設計“看一看,猜測她是誰” “演一演,發現我是誰” “比一比,辨析他是誰”“ 說一說,當好我是誰”“評一評,最棒他是誰”這幾項活動。通過這幾項活動教學,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角色對人不同的要求和所應承擔的不同責任,在現實生活中當好自己的角色。這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觀察,在觀察中辨析與思考,從而達到活動目標,完成精彩的課堂教學。
二、從不同的教材中借鑒融合
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機借鑒和融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經過合理組織及設計,“為我所用”,是進行品德教學的一項基本能力。品德學科可供選擇的教材版本豐富,比較常用的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教科版等。各種版本的教材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為我們在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提供了更為廣泛和直接的素材,我們可以從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選擇性地借鑒融合。
例如,教學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都是中華兒女”這個單元時,我們可以借鑒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同有一個家”中第一個主題“走進民族大家庭”相融合的部分,還可借鑒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是炎黃子孫”中部分主題的相關內容。通過對不同版本教材相關內容的借鑒融合,為課堂教學充實更加鮮活豐富的素材。
在教學中,除了可以借鑒同學科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充實豐富素材外,還可以從其他學科教材中選擇與本學科教材相近或有關的知識內容,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的《漢字的創造與發展》這一課時,可與其語文學科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學生在語文學科及其他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來充實本課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組織學生在寫一寫象形字、認一認指事字、析一析會意字、比一比形聲字等活動中,產生對祖先的敬佩、對漢語言文字的自豪、對中華文化的摯愛之情,讓靈感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三、引導學生積極搜集補充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有關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節提出:“教師、學生、家長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對素材性資源搜集的過程,是學生對社會生活深入認識的過程,也是學生鍛煉自己學習能力的過程。
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的黃老師在龍巖市品德課題結題活動中執教的《漢字的創造與發展》一課時,設計了一個“發現漢字特點 感受神奇魅力”環節。有一學生展示了“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他所展示的內容令人震撼。“舞動的北京”所包含的里程碑意義和承諾、形象、美麗、英雄、精神、邀請等含義,對于班上其他學生可以說是陌生的,甚至連許多聽課的老師都沒能完全領會或是領會不全。可就是因為這個學生的展示,讓大家深深地認識或再一次認識“2008北京奧運會”會徽“舞動的北京”所蘊含的意義。這樣的效果不正是源自于這位積極開發素材性資源的學生嗎?因此,我們要充分調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開發資源,補充、充實課程資源。品德學科的課程資源不應只局限于教材中的 “幾幅圖和幾句話”, 課堂活動也不應只是枯燥的講和無味的聽,而應是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和生機的。
開發有效課程資源,不求花樣繁多,但最終要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品德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今后的健康成長服務。只有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把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和現象及時充實到課程中來,從中提煉出課堂活動的主題,不斷充實、豐富課程內容,才能真正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做人做事,從而真正提高品德課堂的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