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瑩倩
十年匠心
文/馬瑩倩

《刺客聶隱娘》
導演:侯孝賢
主演:舒淇、張震、周韻、阮經天
類型:劇情 / 動作 / 武俠 / 古裝
故事:唐德宗貞元年間,將門之女聶隱娘被一名道姑帶走,后被訓練成一名頂尖的刺客,專門刺殺殘暴的藩鎮節度使。在一次刺殺任務失敗后,師父將她送回故鄉。但分別前,師父向她交代了最后的行刺目標:藩鎮節度使,也就是她曾經的摯愛—田季安。離家13年后回歸,這回聶隱娘要面對的除了任務,還有父母、回憶和深藏的感情。
武俠電影,是侯孝賢初入電影圈時就動念頭想拍的題材。刀光劍影的虛幻世界,至情至性的俠義精神,吸引著每一個愛做夢的電影人。但彼時,剛入行的侯孝賢缺一份“時機”的助力,無論是拍攝手法還是剪輯技巧,他都覺得自己還太稚嫩。為了還原出自己心目中最純正的俠義世界,他一等就是30年。2005年,侯孝賢終于下定決心把“聶隱娘”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暌違已久的時機在此刻悄然而至。10年的用心打磨,9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44萬英尺的膠片,造就了電影里充滿歷史懷舊感的唐朝。而帶著這部《刺客聶隱娘》登上國際舞臺的侯孝賢也穩穩地摘下了第6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古韻十足的“俠義”浪潮。
8月27日 國內上映
印象里,武俠電影最奪人眼球的橋段就是眼花繚亂的打斗場面。敵我之間的恩怨情仇在招式之間隨風消逝,一番較量過后,俠客的氣節令人回味流長。可在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中,我們所看到的武打場面并不講究復雜的動作和炫酷的特技,他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他處,過招時的動作、對峙時的氛圍,甚至語言對白都是為打造人物的俠義精神而服務的。高手過招,對決剎那,“武俠片應該是能量簡單,速戰速決的”。雖然侯孝賢心中對武俠速度的理解與以往人們對武俠電影的解讀有些不同,但對峙時一觸即發的緊張感和對決時瞬間的爆發力卻給觀眾帶來了一次新鮮的體驗。“在侯導眼里,真正武俠片的拍法就是高手切磋,了不起三招。”談及侯孝賢的“武俠新概念”,影片中飾演女一號聶隱娘的舒淇道出了其中的奧妙,這一切的追求不過“真實”二字。
無論是電影人物的神態語言,還是影片的拍攝環境,侯孝賢極力追求最自然的真實,去繁化簡。雖然在最初構想電影時,他們從未考慮過“山水畫電影”這一想法,但劇組在勘景的行程中,大自然的靈動、靜穆、博大、雄渾,給了侯孝賢靈感。原來極致的美景就是對大自然的寫實。侯孝賢坦言:“風來會有自己的飄動,光線會有自己的走向,拍攝電影時,我的注意力都在這種生活的狀態和細節的變化里面。”除了一些細節的把握,對于場景的構圖和感知,他的要求也極盡嚴苛。“他可以一天只拍一個場景,一周之內同樣的場景拍個五六遍,甚至過幾個月他又回去重拍同樣的場景。”得益于這份堅持,當空靈靜謐的湖面,白雪皚皚、層巒疊嶂的山峰這般似真似幻、開闊如畫的美景呈現在我們眼前時,所有人都被侯孝賢鏡頭下這個寫實的江湖折服了。

在《刺客聶隱娘》的拍攝過程中,侯孝賢盡力給每一位演員留足空間,期待他們演出最真實的自己。已經和侯導合作三次的舒淇曾不止一次感嘆道:“感覺自己已經在唐朝走過一回了。”而為了揣摩“聶隱娘”這個角色,她下了不少工夫練習俠客應有的眼神、動作,連走路的姿態都經過了無數次的調整。電影中的另一位刺客,與舒淇有不少對手戲的周韻也表示,在與侯導的合作中,她的表演就是一種自然的流露,這個過程很令人享受。“電影的動人之處,就在于人。只要這個人有意思,我就會用,哪怕是非演員,我都會想辦法。”這是在制作特輯中,侯孝賢透露的選角標準。借著這條準則,我們看到了舞蹈家許芳宜繼《逆光飛翔》本色出演后又在《刺客聶隱娘》中一人分飾兩角。影片中,許芳宜飾演的角色正是擄走10歲的聶隱娘的道觀師太。為了凸顯人物的空靈飄逸,她在電影里的不少打斗戲份都融入了她最為擅長的舞蹈元素。雖然比起舒淇、周韻這些專業演員,許芳宜的表演資歷尚淺,但在侯孝賢的鼓勵下,她對角色的把握越來越有信心。而這個貫穿故事主線的重要人物也成了電影中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是電影這堂課讓我更相信自己,不要有這么多的疑問來打擾自己。相信你每一天的累積,相信你就是有這個質感,你就是有這個能力。當它成為信仰的時候,它可以影響的力量非常的廣大。”
電影里,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演員,田季安的飾演者—張震,這是張震與舒淇的第四次合作。因為種種過往,讓這兩個人之間,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存在。早前,舒淇和張震合作的《最好的時光》被視為經典,兩人也因此被譽為“銀幕完美搭檔”。對于張震,舒淇是充滿感情的:“我們16年前就認識,合作了好幾次,也有默契。張震做什么事情都是盡力做好,而且從來沒有變,還是可愛幽默的樣子。”至于是否還想與之合作,舒淇連連搖頭,“我拍《最好的時光》時太入戲,現在看還會想掉淚。我不想再見這個人,雖然是戲里的感情,但讓他走也是對戲里情感的釋放。”

《刺客聶隱娘》,一部導演用情拍、演員用情演的電影,將這段隱藏在山水和宮帷之間的俠客情懷永遠定格在了侯孝賢的鏡頭里,也鑲嵌進了我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