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璐
今天聽了一節試卷分析課,感受很深,現將所聽的一道題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當寫前兩行的時候,還覺得這有什么用,但第三行寫到一半,發現這真是好題,原來是這樣的一道題。這道題真的來自于課本,很貼近課本。為什么沒有做出來呢?剛開始想是偷懶了,沒有寫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如果寫了,那么應該可以做出來。但實際問題是筆者是猜出來的,不是正規解法。過后反思,就是寫了公式,也不一定能做出來,因為對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太淺了。對于數列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書上的基本公式,沒有對課本有更深的認識,自認為對書本很了解,但是從該題的理解上就發現對課本的認識太膚淺,沒有挖掘到更深層的知識內涵。從本題的出題意圖來看,考查的是對數列公式的理解和應用,沒有什么難的知識點,而筆者則一看公式似乎用不上,就停止對其的探索,這也是沒有解出該題的原因。當聽完該題的講解過程,發現對課本的理解還是不夠,還是停留表面,也就是對公式最基本的運用,只是能夠解決基本的題目,但對于更高層次的題目,還是顯得力不從心。平時對課本中的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層面太低了。
平時總是對學生也說高考題目都是來自于課本,但高于課本,一定要好好看書,注意課本,研究課本。今天的這道題,就發現自己對課本看得還是不夠,還是沒有從更高的層面去看課本中的公式、概念。
以前總覺得多見點題型,多做點題目,當個好老師沒有問題。可當教學時間越長,發現情況不是這樣的。學生對老師的要求如今是越來越高了,如果不能對教材有更好的理解,只怕過不了多久,會被學生轟下臺的。題目現在也出的是越來越有技術含量了,這也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只有對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教材的掌握更到位,才能受到學生的喜歡。只有對教材和課本更深的理解,才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