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潔琴



[摘要]引進人才是高校學科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論文從頂尖期刊論文檢索出發,通過文獻計量法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挖掘科研團隊,利用h指數、R指數、AR指數相結合分析人才的科研績效,計算團隊中成員的密度值、K-核等衡量核心成員,為高校引進高層次學科人才提供信息源參考。
[關鍵詞]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人才評價;人才引進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27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5)03-0153-04
國內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一直在挖掘分析高水平的學者,引進高層次人才,或聘請為榮譽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人才引進工作相關職能部門撰文主要從引進人才的政策、機制、規劃、資源配置、及引進后投入產出等角度論述。國內頂尖院校如清華大學高薪引進世界學術精英,2001年,聘請美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一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制定的人才引進辦法明確指出重點是“兩院”院士及其他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專家及在國內外同行中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除院士、諾貝爾獲獎者等,如何去挖掘其他“有影響”的學者,筆者利用文獻計量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從文獻、引用、合作網等角度分析人才,不涉及師德、素養等定性角度,只為相關職能部門提供人才信息參考。
國內學者早在1981年開始探討文獻計量學對于人才評價的意義(吳爾中,1981)。邱均平,繆雯婷(2007)對我國CSSCI收錄的被引次數排名前50位的圖書情報學研究學者在1998-2005年的有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h指數,評價我國圖書情報學學者的個人績效。有學者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探討科研團隊,如王衍喜等(2011)基于科技文獻,利用社會網絡技術挖掘學科團隊,識別學科團隊。徐迎迎等(2014)利用關鍵詞共現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析開放存取文獻的熱點、高產作者,從多方面揭示國內開放存取的發展現狀和研究趨勢。
關于人才評估、評價相關指標,國內外都有學者進行了探討。2005年,美國學者Jorge.E.Hirsch提出了h指數。h指數也存在不足,如h指數可能存多個學者有相同的值,h指數值越大,h發生變化的時間更長,且h指數只升不降。金碧輝,Rousseau Ronald(2007)提出了R指數和AR指數:R指數可以幫助解決多個學者擁有相同h值時,區分他們的學術測評值;AR指數結合論文發表的時間指標,有效解決h指數只升不降、永不下降的缺陷。
論文主要從國際核心論文出發,挖掘高產且影響力高的學者,采用h指數、R指數、AR指數為評估指標綜合評價學者的學術影響力,結合社會網絡分析法開展合作網分析,利用k-核、個體密度等多維分析,挖掘更多潛在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