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鄧衍鳳
作業指為實現教學目標而由教師預設的期待學生完成的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組成和必要延伸。作業不僅是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借以有效調整和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復習、鞏固、診斷和矯正的依據。但是,當前不少高中英語作業設計的定位有失偏頗,存在著總量過大、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加重了學生負擔,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忽視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一、傳統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內涵
行動總是基于某種價值取向。教師設計作業時必當秉承特定的作業價值觀。
1.過度關注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當下,應試教育價值取向直接影響教育的功利主義。英語課程是高中現階段三大主考科目之一,高中英語作業內容的設計內涵實質上是應試教育在高中教學上的投射。作業是學習活動的一種方式,理應是學生“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當高中英語承擔著巨大的升學考試壓力時,教學必為應試而考量,作業必為應試而設計。
2.忽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價值取向。通過英語課程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跨文化意識,促進創新思維,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是英語課程人文性的要求;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學生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是英語課程工具性的體現。在應試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中,應試是作業唯一目標,而對學生個性的關照、能力的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等方面則關注較少。
二、傳統高中英語作業的設計特征
1.作業內容的設計導向性單一,定位不正確,缺乏對課標的把握。傳統高中英語作業內容的設計主要導向是為了落實和鞏固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目標,對能力、情感等目標的關注不夠。目前,很多高中英語教師把作業內容的設計定位在單純的復習應試上,沒著眼于拓寬學生視野,讓其充分感受英語語言文化的特點和營造有利于其語言發展的環境,在設計作業內容時,比較重視教材自身資源的利用,很容易忽視其他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2.作業總量過大,缺乏量的控制。傳統高中英語作業的布置充分體現在“量”上,這就使得大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考慮的是作業的量,而不是作業的質,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學生整天疲于奔命為了完成作業,或者干脆產生抵觸情緒。這樣會使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降低了作業效果,對課堂教學和學生在知識的建構上產生了不良影響。
3.作業質量不高,缺乏質的研究。(1)缺乏多維性:作業內容基本上是高中英語課本后面的書面練習,局限于詞匯、句型、語法等知識學習,或根據考試內容,補充相應的聽力、閱讀和寫作等應試專項練習。(2)缺乏適切性和層次性,相關度低:作業設計時不加思考和篩選,作業與作業之間、課堂教學與課外練習之間、教學目標與作業練習之間銜接性差;作業難度要求過高,盲目拓展,偏離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現了“高三內容看作高一內容”等不恰當的教學行為;作業設計體現教師意志,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偏離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3)缺乏計劃性和自主性:作業安排比較隨意,缺乏計劃性和一定的節奏控制,有時多、有時少、有時無,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沒有空間進行個性化的自主學習。
4.作業模式單調,缺乏趣味性。高中是應試教育的“重災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只按部就班,不敢越教材半步,忽視作業的生活性,忽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忽視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正確態度和價值觀,把書面作業當成高中英語作業的唯一形式。由于作業形式的單調和乏味,學生個性得不到張揚,綜合運用素質能力得不到發展。
三、新課標下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對策
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作業盡可能靈活多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1.作業的布置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層次性。學生是作業的當然主體。在作業設計中,基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分層作業”。教師根據難易程度和分量分別設計基本性作業和提高性作業,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主選擇。以高中重點語法 “非謂語動詞”中的“不定式”為例,由于該項知識繁雜冗長,學生學習時感覺困難,但它又是必須掌握的重點之一,所以可以這樣設置分層課外作業:A組:多以課堂上講解的例題為材料,用選擇題和填空的形式來展現。“學困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記好筆記就能獨立完成。這樣一方面極大地降低作業難度,又對課堂上的東西進行鞏固。B組:給出提示詞,讓學生做相關的翻譯和造句的練習。C組:給出情境或圖片,讓同學根據這個情境或圖片用不定式寫出五到六句話。此外,針對個別特殊學生,教師可以有的放矢的設計一些個性化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作業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作業內容應聯系生活,具有生活性。批判主義教育理論家吉魯說過:“課程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來源于生活的課程資源,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應回歸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關注社會,鼓勵學生積累和使用生活中的英語資源和素材。現實生活是作業內容的重要源泉。作業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與生活、與世界的溝通和互動中,“理解”作業,“享受”作業。如,學習Bill Gates的生平趣事后,可以布置擅長寫作的同學采訪本地的知名人物,加以整理,寫一篇人物傳記。學完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后,可以布置自主作業:學唱一首英文歌曲。
3.高中英語作業應設計形式多樣,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作業常采用的形式有書面作業和口頭作業。高中英語作業形式應從單一的書面形式,發展到書面、口頭、實踐、專題研究等多樣形式,如口頭作業,可以包括朗讀、背誦、復述、角色表演和自編自演等,而書面作業的變化更為豐富,如摘錄優美詞句,模擬課文編寫對話、編寫故事、自制海報,閱讀報刊和書籍,根據故事和新聞寫感受,寫日記、寫作文等,均可不同程度地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表演繪畫能力等得到訓練。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剝奪學生“學習的主人”的權利,同時,還讓學生們把自己的“產品”和同學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逐步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精神,使全體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都得到發展。
4.作業設計必須有趣味性、創造性,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興趣是思維的動力。英語作業要走向開放,要向思維、個性和實踐開放,要講究趣味性和創造性,情趣結合是作業設計的方向。高中英語作業要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愿做、樂做,使英語作業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作業中探索,在探索中作業。如學完高二上學期模塊六后,老師可以讓學生去調查肯德基產品的產地、來源,各自店內商品的英文名稱、商品特點、價格。相信學生都會把這份作業做得仔仔細細,在分析中也會有新內容的補充和各自獨到的見解。
參考文獻:
[1]劉道義.英語:新課程引起的教材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 2002(9).
[2]汪四樓.初中英語作業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