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圓
交互式電子白板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數據調用,為提高教學實效助力。它以電子的方式呈現,成為一個信息發布、積累、傳遞、交互的工具。與電子白板相關的工具也極具功能性,凸顯了數字化帶給我們的內容豐富、開放互動等特點。根據品德與社會學科特點,結合電子白板的優勢,我們將技術與內容進行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幫助教師進行學情調查
對于個性化強的內容,教師選擇教什么的問題,并不是自己“想當然”而是源于學生的問題。這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必修的功課,也是花費更多時間和經歷的重要部分。關注學情注重的是以學生為本,著眼于使學生在課上能盡可能地解決實際問題,培養技能和能力,發展情感。在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學情得到了充分關注的課,才有可能成為一節好的品德與社會課。
通常的學情關注是指課前關注。課前充分設想教學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設想一下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反映,會在哪兒遇上困難、有可能在哪兒產生問題與想法等。這樣,當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我們就可以不斷地調整教學設計,使得我們在備課中所計劃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更符合學生的實際。傳統的方法有觀察法、問卷法等,這需要耗費教師和學生的大量精力。當我嘗試利用電子白板時,信息技術強大的數據收集和統計工具,在課堂上就能讓老師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有一個相對科學、完整的樣本。教師根據這個年級學生的普遍情況,列舉一些問題讓學生選擇答案,每一個想法對應一個英文字母。學生人手一個無線投票器,在教師調用投票器功能后,用匿名的方式按下投票器相對應的字母。換句話說,誰也不知道誰選了什么。投票之后,計算機馬上能夠統計出各個選項投票的人數,并以柱形圖、餅形圖等方式呈現,便捷、快速地提供學生的情況。
二、幫助探討敏感話題和道德問題
在敏感話題的探討過程中,現代教育技術不可替代的作用得以凸顯。如:在《一家人說說心里話》一課中,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的一些真心話,同時還要了解家長的想法。但是,說不說心里話這個問題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
對于家長,這個話題正是他們所困惑的,特別需要老師的意見。家長與學科教師之間需要有一個很好的溝通,才能對癥下藥。比如:我在校園網的博客中發布了名為“三年級家長請進來”的日記,并要求孩子們讓家長閱讀這篇日記后,在下面進行留言。在與家長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心里話的原因。大部分家長都積極地參與發言,還說感謝老師提供了這樣一個交流的機會,效果出奇的好!更我驚訝的是,不僅三年級學生家長參與進來,就連其他年級的家長也都有發言。一位家長在評論中談到自己與孩子溝通的好方法,其他家長也都很認同這種方法。交流的維度和層次變為立體式的、多維度的交流。而這樣做最終的目的是更好地為學科教學服務,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而對學生來說,課堂上的發言有了更多的顧慮和想法。要想讓孩子把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了解他們的實際情況,就要創設一個較為開放式、自由的、相對安全的活動空間。通過實踐我發現,在課堂上利用白板電子投票器工具收集到的數據越接近真實情況,那么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就越有針對性,教學才有實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和有效的指導。在匿名的前提下,學生很放松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內容中,我設計了兩次無記名投票。第一次投票,目的是了解班里學生在這個事件中的真實想法和做法,教師再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第二次再投,目的是讓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一段教學后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動向,得到及時的教學效果反饋,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
三、拓展更加豐富的組織活動形式
在學科常見的方式中經常要用到學生進行課前調查、訪問。中高年級已經可以利用采訪等活動方式。以往,讓學生帶來資料往往是幾個途徑:打印、優盤、電子郵箱等。一方面,教師在上課之前很難了解學生找到的資料情況,另一方面,很難做到在課堂上就能把資料清晰的展示出來,讓班級內所有同學都能看到。特別是這些資料往往被丟棄、遺忘,以至于不能發揮其最大功效。針對這些常見問題,我結合數字化校園技術開發和嘗試新的活動形式。首先,新課程、新教材有許多要兒童自己去發現、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們自己做出的表達等等的主動作業,這一切都會使兒童感到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實現,得到某種成就感,從中獲得快樂和喜悅。這種自我實現在一個充滿相互交往、溝通的課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許。在數字化校園中,每位學生建有個人的網絡博客,能夠滿足上傳文字、照片、音樂的需要。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把課前搜集到的電子資料,有選擇地放入自己的博文中,形成一片圖文并茂、個性化的學科電子資料。比如:講公共設施、安全設施等內容時,需要學生把社區或校園的情況拍攝下來,并加以說明,就可以采用寫博客日記的形式進行。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上述諸多問題,也為學科資料收集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方式。這種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很多材料可以作為拓展的內容,延伸到課下進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式還有效地促進了生生互動。其次,每個成員的知識結構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視點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就為新的視點和新的看法的出現提供了最好的條件,也為每個成員探究精神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比如:每個學生可以對其他人的博客日記進行評論,參與討論,當然也可以把其中自己感興趣或較為欣賞的內容進行拷貝,粘貼在自己的博客日記中。這個過程學生又把資料進行了重新組合、搭配,進行“知識交換”成為自己的材料。最后,個體的知識得以加工、檢驗和修正,促進認知的神話,而且有助于提高溝通對話的能力,增強學習的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整理能力、創新能力,有效避免網絡其他內容的干擾,又可以長期保存,最終可以作為個人學科學習成長的資料庫。
綜上所述,數字化校園的技術變革帶來了品德與社會課堂的教學變革,也為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提供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 甘 ?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