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1.連接和服務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
互聯網的核心能力就是讓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即使是世界上最遙遠的一個角落,即使是一個再微弱不過的聲音,都能通過互聯網在幾秒鐘之內傳遞到世界各地,這就是互聯網的本質。
也正基于此,互聯網同時具備了三大特性:一是基本消滅了信息不對稱;二是使得溝通和協同的成本更低;三是實現了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互聯網的這些特性對很多傳統行業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但并沒有改變商業的本質,優質的產品、服務和體驗依然是關鍵所在,換句話說,提供個性化的優質產品、服務和體驗,將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商業準則。
如今,“互聯網”已經“+”(加)到了很多行業,比如通過手機就可網上訂餐、訂票、購物……那么,“互聯網+印刷”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互聯網+”的核心價值——“連接”和“服務”。
例如,出版社是印刷廠的上游機構,借助互聯網手段,出版社可以準確知道讀者在哪些區域、對哪些書感興趣,這是互聯網+的“連接”價值。又如一個叫做“三只松鼠”的電商平臺,主要做堅果生意,其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超越預期的服務,不僅有堅果夾碎工具,還有垃圾袋和清潔紙巾,從而使客戶真正產生黏性,這是“互聯網+”的“服務”價值。
2. 大規模定制是“工業4.0”的最重要特征
對于以制造業為基礎、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工業4.0”,需要從不同的維度進行詮釋。“工業4.0”是德國提出來的,雖然與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和中國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核心理念是一樣的,指的都是工業的升級換代,而不只是轉型發展。
“工業4.0”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可以實現大規模定制,以成本的標準化實現產品品種的多樣性和定制化生產。“大規模”和“定制”其實是兩個矛盾體,大規模生產的一定是標準產品,然而互聯網時代更需要的是個性化產品,一個工廠、一個機構,能不能大規模提供定制化產品,將是判斷其是否符合工業4.0的標準。
工業4.0不只是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的使用和提升,更重要是它有可能改變甚至顛覆一些商業規則。現有的商業規則基本上是B2B或B2C,一個生產廠商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倉儲、物流,再到零售店、直營店,最終到達消費者,可以在線下實現,也可以在線上實現,這是現在的商業邏輯。而以后的商業模式有可能是C2B或C2F,“C”指的是最終消費者,也就是說,未來的商業邏輯是由最終消費者發起,而生產廠商不可能事先設計生產好那么多個性化產品,所以C2F可以直接將消費者需求發送到廠商,這就要求廠商必須具備大規模處理個性化訂單的能力,這是整個行業都要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印刷=印聯天下
目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汽車、金融等行業,那么,面對“互聯網+”和“工業4.0”,印刷行業該如何應對?
1.正確認識行業現狀
先來看兩組數據:目前我國有超過10萬家印刷廠、340萬名從業人員,2013年我國印刷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1萬億,但印刷產業的人均產值卻只有美國的1/3、日本的1/4;此外,剛剛公布的中國印刷百強企業的總產值不到900億元,而美國當納利公司和日本DNP公司僅僅一個企業每年的收入就在百億美元以上。這些數據表明,中國印刷業雖然規模較大,但效率低下,能力不足,在工業4.0的驅動下,中國印刷行業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轉型升級的空間很大。
近年來,中國印刷業一直糾結于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有不少印刷企業難以維系生計,紛紛停產或倒閉,而這個過程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優勝劣汰終將發生,核心問題是印刷企業必須找到自己的立足點,順應集約化發展的趨勢,在這個進程中化繭成蝶,最終成為引領者,而不是被這個浪潮淹沒。如何成為前者?
總體來講,未來的商業機構只有兩種生存方式:對于規模較大、競爭力強、資本雄厚、IT建設能力強的企業,可以自建生態圈,讓自己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這個生態圈里生存和發展,不過自建生態圈恐怕只有少數企業可行;對于規模較小、縱向拓展能力強、具備獨特優勢、市場嗅覺敏銳的企業,可以成為生態圈中的一部分,并努力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2.巧借第三方之力
我們看到,一些有先見的印刷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搭建自己的生態圈,他們不僅在規劃上有著前瞻的思路,還充分借助了第三方的技術力量。以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為例,方正電子是一家典型的IT企業,持續創新,面向印刷行業自主研發了多款軟件和硬件系統解決方案,助傳統印刷行業實現轉型升級一臂之力。
對于自建生態圈的大型企業,方正電子可以提供很多基礎技術,幫助企業搭建商務、個性化的電商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實現在線設計,以及可變數據產品的制作,并按照細分領域建立不同應用的電商平臺,共享后臺數據;方正電子也可以幫助企業搭建圖書數字印刷平臺,實現出版印刷上下游的資源整合,在全球范圍內共享印刷服務,實現文件高效安全的分發與異地印刷,降低物流成本。
對于想要有一門“獨門絕技”,成為同業翹楚的企業,就要依托智能化、數字化技術,通過技術持續改進獲取競爭優勢,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最終要做的其實是IT系統的建設。方正電子可為客戶提供從接單到管理、生產、運營的整體印刷解決方案,例如:方正桀鷹噴墨印刷系統具備大規模定制化的數字印刷生產能力;方正數字化工作流程可提升企業的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水平;方正智能生產管理中樞可搭建完善的信息化系統;方正即時通訊解決方案可建立內部快速溝通機制,搭載全連線后裝訂設備保障后端自動化生產。其中,方正數字印刷云平臺在PRINT CHINA 2015上首次面向印刷行業發布。
3.挖掘潛在市場
總體來看,今天的印刷市場是一個產能過剩的市場,所以不管是自己的生態圈,還是在別人的生態圈中成為佼佼者,最重要的目的都是挖掘市場。未來的印刷市場存在一個存量市場和兩個增量市場。
存量市場——近900億元的圖書庫存。印刷企業或許認為這些庫存是出版社的事情,但實際上,900億元圖書庫存的消減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其實,出版集團已經給了印刷企業一個非常好的政策,即出版集團在工價上給予印刷企業一定補貼,從而有效降低庫存,獲得利益。所以,這個存量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待持續挖掘。而前提條件是,印刷企業需要擁有高性價比的數字印刷系統、相應的管理系統能力,這樣才能應對這個存量市場。
兩個增量市場——一個是超短版活件市場,以前出版社根本不接這樣的訂單,因為以這樣的印量印刷,工價一定會居高不下,而隨著數字印刷設備的國產化和技術的逐漸成熟,被壓抑的超短版市場需求開始被釋放出來。另一個是快速增長的個性化定制產品市場(To C市場),直接面向的是個人的和家庭。例如,對于紀念冊印刷市場,中國有幾億個家庭,哪怕只有1%的家庭每年會為孩子、紀念日或旅游制作一本紀念冊的話,這個市場也是巨大的。
綜上所述,“互聯網+印刷=?”已經有了答案:印聯天下。今天,很多企業都在搭建印刷電商,以后印刷行業將會是一個印聯天下的模式,這種模式會通過網絡連接所有的印廠以及上下游,構建開放的生態圈,全國甚至全球的印刷企業都可以開放對接,實現以數字物流代替實物物流,以智能工廠代替人力工廠。
每一次,當時代發生變革,成功都屬于最先發現機會并牢牢把握機會的企業。互聯網與智能化對傳統印刷行業的改變才剛剛開始,中國印刷行業必須努力擁抱“互聯網+”,逐步走向“工業4.0”,做“印刷e時代”的引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