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友東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農業經營主體的狀況決定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下,經營規模大、集約化程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包括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等。它們既是農業商品化生產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
一、現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狀況
(一)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方興未艾。早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勞動力轉移和農戶間土地流轉,農村就出現了一批專業大戶。在浙江、上海、吉林等地方,在當地政府大力推動下,形成了一大批家庭農場。截止2014年6月底,中國土地流轉面積已經達到3.8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28.8%,達到2008年土地流轉面積的3.5倍。其中,各類專業大戶達到367萬戶。隨著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大幅度波動,大量養殖散戶退出,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畜禽產品供給的重要力量,在肉雞、雞蛋等領域甚至成為主要力量。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受歷史上合作化的影響,部分農民談“合”色變。但近年來,在農民強烈需求和政府積極推動下,農民合作社發展呈現加速態勢。特別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急劇增加,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出現土地股份合作、聯合社、資金互助合作等合作形式,成為組織農戶生產、發展農產品加工、對接龍頭企業、開展市場營銷的有效載體。截至目前,我國的農民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100萬,但從實際輻射帶動的成員數量看,才僅僅占全國農民總數的30%,發展空間巨大。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重要方式,由此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動,大批龍頭企業應運而生。目前,全國龍頭企業近11萬家,年銷售收入突破5.7萬億元,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2/3以上,出口創匯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80%以上,龍頭企業已成為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
(四)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進入新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戶成為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和原有政府服務機構的改革,一大批為農戶提供農資和產品購銷等服務的組織迅速發展起來,填補了原有政府公共機構改革所帶來的市場空間。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建設推進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資生產企業和運銷企業開始大舉進入農業生產性服務領域,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成為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新生力量,推動著經營服務組織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目前,全國各類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超過15萬個,農業經營性專業服務組織超過100萬個,“土地管家”、“土地保姆”等新興農業服務組織也迅速發展。
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健全針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政策體系,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等各類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優先扶持示范性經營主體建設;改革農業補貼發放方式,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經營主體生產設施和辦公設施、產品加工、倉儲等,按農用地管理,免征一切稅費;建立財政出資的農業擔保公司,允許開展資金互助試點,探索土地經營權證、農業政策性補貼、生產設施設備、注冊商標等抵押擔保辦法,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二)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建立土地流轉專項資金,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機制,開展流轉信息發布、土地評估、合同簽訂、法律咨詢等服務,促進土地有序流轉。借鑒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實行“土地換股權”的做法,通過“定權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的方式,既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財產收益,又有利于解決承包地塊零星分散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難題;探索建立土地儲備機制,由政府出資組建土地信托投資公司,變過去農戶和經營主體兩個角色間的流轉為農戶、經營主體和政府三個角色間的流轉,著力提高土地流轉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
(三)進一步強化規范管理。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要注重發展數量,更要注重規范化建設,著力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成為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運行規范、管理民主的市場主體。要盡快建立健全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注冊登記制度,要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組織管理體制,積極引導其朝著產業基地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組織化、產品品牌化方向發展,建立健全財務會計、年度考核、監督管理等各項制度,加強規范建檔、上級扶持項目專項資金管理以及對人員的業務指導,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四)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在增強和拓展農業公益性服務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互助型服務和農業經營性服務。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經營性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大力開展農技推廣、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統防統治、產品營銷、農資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項生產性服務,滿足經營主體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新型經營主體人才需求強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應著眼于兩個方面:一是加強內部從業人員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深入實施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針對返鄉第一代農民工和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等農村能人,通過創業培訓、市場指導、資金支持等措施,著力培養一批農村發展致富帶頭人。二是外部人才引進。從政府補貼、社會保障、項目扶持、金融服務、土地流轉等方面創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專業知識較強的大中專畢業生和專業技術人員在農業領域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