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霞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小朋友也不例外,他們不僅也愛美,而且表現美的方法比我們更為獨特、富有創造性。那怎樣才能將幼兒美的創造性得以迅速提高呢?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當在幼兒自身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環境的影響,著力培養和加強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活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美術活動采用區域小組形式開展,能夠很好地體現幼兒教育家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眼睛、雙手、嘴、空間、時間),使幼兒獲得最大的樂趣和滿足。區域小組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在區域小組活動中孩子真正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美術活動通過區域小組學習,引發幼兒自主參與美術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敏感性,提升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和積極性。如何讓美術區域真正成為幼兒的樂園,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欣賞美、表現美,展示童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對幼兒園美術區域活動的應對策略。
一、幼兒自主選擇,教師隨機指導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清楚地告訴我們,重點區域指導的原則是:幼兒操作在前,教師指導在后,即幼兒應先運用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觀察孩子,給予適當的指導。進區過程中,教師不必要求幼兒一定要完成什么任務,而是重視活動過程中幼兒是否能運用已有經驗與技能進行新的探索活動,活躍其思維發展,加強想象與創造力的開拓。在此過程中教師對不同水平的幼兒應給予不同層次的指導。
如,大班在開展區域美術活動粘貼《花瓶》中,能力強的孩子進區后可自由結伴選擇材料開始制作,老師應把提高幼兒的表現欲望放在首位,引導他們逐步學會討論制作的主題,協商分工與合作,指導他們粘貼或畫出不同樣式的花瓶,啟發他們分享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力一般的孩子可安排進行個別指導,鼓勵他們互相觀摩、互相啟發學習,大膽嘗試。可以讓他們部分模仿局部,然后進行自己的拼貼。能力較弱的孩子(完全不會模范、困難較多或不敢動手的孩子),教師可在區域活動中組織小組活動,引導他們重現已有生活經驗或介紹如何觀察、理解花瓶的畫法和如何利用材料剪出,并粘貼,老師要針對所學技能給予較多的訓練指導。但是在這段時間內教師要注意做到:集中時間要短,重難點要突出,運用多種手段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參與、主動探索,幫助幼兒學會學習。
二、合理開發和投放區域美術活動的材料
可供選擇的操作材料的多少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活動能力的發展。為幼兒提供便于操作、安全可靠的工具、新穎的材料,給幼兒充分實踐的機會和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機會,是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重要條件。
根據區域的特性配備各種形式、數量充足的材料,讓幼兒有選擇的機會。材料的投放要考慮幼兒的年齡、能力及興趣的差異,盡可能滿足不同幼兒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如美工區內可以細化手工區、繪畫區和拓印區等,在手工區投放剪刀、紙、布、染料、膠水等。也可以根據主題需要,投放與主題有關的美術材料,如主題《葉子鳥》中可以收集各種各樣的葉子,供孩子粘貼樹葉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因此,幼兒、家長、老師可以一起共同收集生活中可用于美術創作的自然物材料——瓜子殼、開心果殼、樹葉、方便面碗、雜志等可利用材料,進行大膽、自主地創作。通過操作活動,發展幼兒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孩子們在自由空間中自主地進行著創作,體驗到了生活中美的元素。不斷豐富區域材料,才能增強區域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滿足幼兒的需要。
當然,教師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認識美工區中的材料,并知道材料的使用方法,避免幼兒被眾多的環境和材料吸引,盲目選擇亂拿亂放,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習慣。
三、培養良好的區域活動常規習慣
區域常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區域學習活動的質量。因此,在實施區域美術活動中根據幼兒園的組織模式、場地的條件、幼兒數量以及實施的不同階段循序漸進,分步實施(如:區域規則應內化成幼兒自覺的行為,才會更加有約束力)。在創設好活動區之后,教師可以先不設立進區標志和規則,而是讓幼兒自己自由地玩,出現問題后就組織幼兒討論怎樣解決問題。在規則建立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從內心認可了規則的作用,自覺地遵守規則。如,發現誰沒插進區卡就在區里玩,小朋友就會阻止說:沒有插卡不能在里面玩。幼兒同伴之間能夠形成一種評價標準,互相約束,內化了的規則才能更加有效地約束幼兒的不恰當行為。
區域小組學習活動是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在區域小組學習活動中孩子正是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在各種區域活動中幼兒自覺、自動、自由而快樂地學習著。通過美術活動區域小組學習,引發幼兒自主能動地參與美術活動,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敏感性,提升他們表現美、創造美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欣賞美、表現美,展示童真,創造另一番美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