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孋萍
摘 要: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已進入實質階段,陶藝正以原始性、現代性和公眾性的特質成為現代社會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手段。在兒童陶藝欣賞教育中,中國文化得到了傳承。主要從三方面簡述了兒童陶藝欣賞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關鍵詞:兒童;陶藝欣賞教育;中國文化;傳承
文化與傳承的關系告訴我們:兒童是文化傳承的根。審視兒童的成長,從呱呱墜地一刻起文化就與他共生,仿佛土壤與苗的關系,根深蒂固。站在教育前沿,在人類花朵面前,感悟瓷器未加雕飾的本色與內在精神和諧統一,兒童經驗的自然表達、真情的率性流露是推崇自然和諧的民族文化的根本。通過兒童陶藝欣賞教育,通過與瓷器的交流對話,孩子晶瑩剔透的心靈猶如未雕琢的璞玉,與陶藝遙相輝映,美、神、韻、靈、秀、雅共具。
一、訴諸感性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的文化建設形成了一個化成的傳統,傳統的身后是文化的精神內涵。因此,進行兒童瓷器欣賞教育,為人師者心中對中華五千年陶藝文化傳承變異的過程應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了解甚至熟悉瓷器背后包羅萬象的人文背景:景德鎮顏色釉發明的歷史背景、五大名窯的輝煌鼎盛與當時特定的政治、藝術審美觀的聯系、名瓷背后辛酸落淚的傳說……比如,“祭紅”是陶藝中具有代表性的名貴釉之一。“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紅。”紅瓷的出現使中國瓷器跨入了新時代。如何讓兒童理解這種釉的珍貴?教師充分利用《祭紅》的傳說故事,通過圖片、錄像和實物賦予“祭紅”這一抽象的專業詞匯以生命。物我同一的核心是情景交融,是審美主體受物感動的結果。當聽到出窯的瓷器釉面上那殷紅艷麗的顏色是用女兒的鮮血凝成的時候,幼兒的心沉寂了,他們以清澄凝思的心靈在體悟故事中生命的精神。“老師,故事里講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你希望是真的嗎?”“不希望!”“沒想到瓷器造出來這么辛苦!”“這些人太可憐了,老師,現在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人之初,性本善”,追隨兒童摯真摯愛的本性,教師在先人血淚鑄造的瓷器景象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二、潛移默化
“目日生視,耳目生聽,心日生思。”日生日成,人性是在時光的推移中漸成的。這說明審美化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潛移默化地對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境界產生影響,如春風拂面,逐漸沁人心脾。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形成有賴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歲月的流逝中,中國文化及藝術的本質不斷更新與重建,民族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貫穿于整個過程的構建。陶藝氣象在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搖籃里發育、長大、成熟,我們應充分挖掘與推進這一偉大發明。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對兒童進行陶藝藝術的熏陶,使人格逐步完善,性情得到陶冶,藝術修養得到提升。譬如師生一起樂此不疲地摔泥、堆泥,欣賞景德鎮美術大師現場進行瓷盤畫創作,玩“淹城”觀陶器展,參觀陶藝展館,甚至偶然的機會在校內共同挖掘大量的古代碎瓷片,……多渠道、多方位地“玩陶”,讓兒童體驗陶藝的純凈與多彩。
文化的傳承特征還體現在形式的多元化上。“茶藝”“戲曲”“剪紙”這些民俗文化與陶藝相得益彰。這些民間藝術的挖掘使兒童對瓷的理解更深透。如茶道表演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對品茶文化的了解,而且相關的紫砂陶器知識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動手捏制的欲望。
三、怡情養性
審美欣賞教育從心理上分析實為修身、養性的方式,即“怡情養性”。陶藝的“怡情養性”價值,有其主觀依據。“我們傳統文化的結構,是以儒、道、釋三家為主的中原文化大流呈放射型滲透……所謂儒道釋為主的文化大流,又都是中華古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思想精義。”各派各流,又以“和”為本。在瓷象萬千中就鮮明地體現出了這種“和”的思想,例如,“喜神”“和合二仙”等瓷雕作品。在引導兒童欣賞這些作品時,琴瑟竽笙縹緲入神的樂音聆聽能讓兒童有感而發,在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中細細體味著陶藝藝術的氣象萬千。動作的夸張模仿,可以讓兒童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這和儒家的“樂從和,和從平”的思想不謀而合。
審美對人感化的最終目的是“愛”。從陶藝起源中可以知道每一件瓷器上都凝結著先祖們的精神氣節。欣賞瓷器,應從體會藝人們的思想情感開始。《美人祭》《釉里紅》《風火仙師》,眾多傳奇故事都向孩子們傳遞著同樣的信息:愛,鑄就了藝術。于是,在欣賞完宋五大名窯瓷器后,兒童發出了由衷感嘆:“老師,我們祖先做的陶器和瓷器真漂亮,太了不起了。我想把這些瓷器都留給下一代的人。”“老師,這些瓷器都很珍貴,我真的不想它們都破損掉,我要把它保存下來。”“對呀!”一位女孩歪著小腦袋一本正經地說,“老師,我想把瓷器都埋在土里,等到將來,就可以開一個陶藝博覽會,那我們的孩子又能看到沒有破損的瓷器了。”……瓷器欣賞,孩子首先想到了美的延續:我要好好保存它們,讓子孫后代也能欣賞。“反情以和其志”,人性自然流露,身心才能得到和諧發展。這就是陶藝藝術“怡情養性”最真摯的體現。
在陶藝欣賞的過程中,兒童無論是獲得寄寓恬淡的情趣,還是得到享受人生的快樂,都是自我觀照、人格升華的過程,這也正是兒童陶藝審美教育不同于一般教育方式的魅力所在。于是,在兒童人之初的血脈中,在陶藝教育中,中國文化得到了傳承。
參考文獻:
[1]鄭錦揚.藝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4.
[2]金丹元.中國藝術思維史[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