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紅
對話是日常交往活動中最根本的交流方式。同時,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對話教學”是西方國家倡導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在我國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的今天,如何通過一種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教師的維護、尊重、信任及教學合作下,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及作為生命獨立體的價值體現,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讓“對話教學”進課堂,釋放更大的教學能量。
一、教師在采用“對話教學”前所預備的教學品質
1.溫和
教育家歐文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愛護以及對學生溫和的態度,甚至比他們的學問和修養更重要。可見,作為一名教師態度溫和與否必關重要。
2.謙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進入童年這神秘之宮的大門,老師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孩子。”愿意謙卑地“蹲下來”與學生交談,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使之慢慢地形成一種習慣,學生就會因老師的欣賞感到自信,老師就會因學生的自信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樂。
3.尊重
19世紀美國哲學家、詩人拉爾夫·沃爾多·埃墨森說過:“教育的成功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更多地看到學生的成功點與閃光點,不斷地增強學生的自信,使之不斷地進步。
4.理解
理解與信任是教育工作的靈魂,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真正平等的對話教學,是雙方的“敞開”“接納”與“傾聽”,使雙方通過理解形成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關系。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卡兒·羅杰斯說:“理解是極其可貴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5.期待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報有積極的態度和適度期望,相處時的心理氣氛就比較和諧融洽,同時也會給學生更多的信任與鼓勵。期待學生給予我們老師一份意外的收獲與驚喜,那是所得之中的一份尚好的禮物。
6.技能
對話中的教師必須具備必要的對話技能。最基本的技能是思想的表達技能與思想載體的轉換技能,即通過動作的、直觀的、口頭的和書面的科學語言和自己的語言將思想或存在的問題清晰地表達出來,能夠使對話的傾聽者明了意圖。
教師作為“對話教學”的主導者,就是在不斷創造對話情境時,讓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同時,更多地感受到熱情、激勵、喚醒、指導和建議,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獲得不僅是知識,更是人生的經驗與精神的生長。
二、教師采用“對話教學”的幾種有效方式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將平等、開放的對話方式,融入所構建的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才能取得更豐富的教學效果;只有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才能使教育教學脫離沉悶。
1.欣賞性的對話
如“你今天穿得真帥氣!”“你今天的精神很飽滿!”“你今天的表現真棒啊!”……諸如此類的話,能使學生感覺到老師的可敬可親,并且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能使學生自信、快樂。
2.比較性的對話
如課內巡視作業時,可針對學生的不足地方,指出:“如你能把字寫得比某某同學再漂亮點,你就能得優加。”“你今天的計算比昨天的有進步,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今天你的作業成績讓老師感到很高興,真為你感到開心!”……
3.鼓勵性的對話
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寫上簡單的評語,如某某同學在對學習數學發生興趣時,寫上“興趣是學習的關鍵,再下工夫,就能取得好成績。”在某某同學自學奧數時(這也有老師與家長的輔導),寫上“感謝你的支持(你指的是家長),相信我們的付出都會有所收獲!”我覺得評語寫得適時適當,真能起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4.教育性的對話
在對話中,教師不是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和給予者,而是通過對話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獲得智慧。這種對話是要深入人的靈魂深處的,蘇格拉底的教學就是這樣的。他的教學對話被人稱為是“一種在靈魂深處的激動、不安和壓抑的對話”。富有教育性的對話應該能夠吸引師生的全身心投入,在互相敞開的探索中,接受啟發和引導。
對話就猶如絲絲細雨,習習春風,涓涓細流,滋潤學生的心田。積極的“對話教學”進課堂,是我們老師及學生在學校生活歷程中所必須經歷與感受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會取得成功。”用“對話教學”去觸及、打動學生的心弦,無疑是教師對教育耐心與細心的體現,無疑也是教師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種更高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