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蓓
摘 要:《兒童權利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定了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兒童的發展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進程,無論是孩子的生理還是心理發展,均有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因此,“成人對兒童應有敬畏之心。”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是幼兒教師的責任和修養。探討了尊重和保護兒童自尊心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平等;尊重;情感;教學;生活原則
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蒙臺梭利說過:“成人對兒童應有敬畏之心。”因此,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是教師和家長的責任。如何在幼兒園做到尊重兒童、保護兒童自尊心呢?下面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一、教師從情感上平等地對待孩子
每一個幼教行業的人都會銘記入職誓言:“我們要懷揣著對孩子滿滿的愛,去從事這份神圣的職業。”對幼兒教師來說,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無論他們聰明還是愚鈍,漂亮還是普通,伶牙俐齒還是笨嘴拙腮,我們都應該愛他們。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式去觀察、研究“自然的兒童”,真正了解兒童,積極地引導兒童,使兒童自我發現和發展。我剛開始接觸孩子的時候,是在他們3歲左右,帶著哭聲,十分不情愿地被自己的父母拉進教室。哪個孩子白凈可愛,我會打心眼里留下好印象,可能對她的照顧會略多一些。哪個孩子帶著兩行鼻涕,我就會自然而然地疏遠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那個剛開始哭哭啼啼的孩子,在數學方面顯現出天賦,而那個外表漂亮的孩子,自理能力卻非常差,那么這時,我從情感上對待孩子的天平又開始搖晃了。反思這種做法是缺失了公平公正教育原則,是過于相信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職業道德與責任。可見,要想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首先要從情感上做到平等,要堅信幼教職業具有博愛精神。
二、教師從心理上平等地對待孩子
許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觸,在記憶的汪洋大海之中,漂浮著的船只不是搭載著優秀的孩子,就是搭載著頑劣的孩子,至于那些表現平平的孩子們早已隨著風兒銷聲匿跡了。每一次寫評語的時候,那些優秀的孩子我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表揚話語,而頑劣的孩子我們也總是有說不完的教導之詞,可是又有誰真正地關注過那些處于中間地帶的孩子們呢?回想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往事,對于有些“好動、搗亂”的孩子,對于他們“愚蠢透頂”的舉動,我經常會予以制止,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上,想過孩子的感受,總是覺得“教師的尊嚴高于一切”,使他們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要想讓孩子信服,就要從心理平等地去對待他們。
三、教師從教學中平等地對待孩子
1.堅持差異原則
堅持差異性原則要求我們在設計活動時就要分成三個層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參與課堂活動。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每個孩子,尤其是膽怯反應較慢的孩子,要給他們更多機會,耐心細致地對待課堂環境里的每個孩子。
2.堅持補償原則
教師要充分調動各種教學資源,可以制作比較多的教具讓幼兒操作,有意避免孩子因分不到教具而不能參與游戲活動的現象。這樣類似的做法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等待時間,也可以做到對每一個孩子平等、公平。“偏心眼”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偏心眼”。偏心不是偏愛,是對待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放穩心中那桿秤摘掉有色眼鏡,讓孩子們在平等的天空中自由呼吸。
3.堅持發展性原則
有一次外出聽課,是一節大班的分享閱讀第二課時,講課老師一邊出示圖片,一邊詢問是誰的繩子,幼兒整齊地回答:“這是拴牛的繩子。”“這是拴狗的繩子。”“這是小姑娘的頭發。”……可見孩子的語言發展很快。孩子在小班的時候總是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而到了中班,是語言過渡的時間,要求教師刻意地教導幼兒練習說一句句完整的話,在這期間,我們要遵循發展性原則,每每聽見孩子想說獨立的詞時,就要及時引導他們造句,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班的孩子落后于他人。
四、教師從生活上平等地對待孩子
每個孩子的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和成功的希望,但由于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家庭環境,導致孩子在生活上差異非常大。而我們教師就應該去努力尋求孩子們的平衡點,縮小孩子之間在生活自理方面的差距,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師愛是一種大愛,從某種意義上說,師愛更落實為一種尊重。作為一名教師,你可能做不到“愛”每一個孩子,但你可以做到尊重每一個孩子。只有基于尊重的愛才更平等、更公正。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渴望教師的關愛,而公正也是我們的本心。孩子們雖然家庭背景、個性特點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不盡相同,但我們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事實:他們每個人都是我們的教育對象,每個人都依法享有受教育以及獲得公正評價和平等對待的權利。只要我們能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我們就會發現:他們個個都有可愛的地方,都需要且渴望得到我們的關心和愛護。
參考文獻:
蔡紅梅.請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J].早期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