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民 徐乃佳
“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這不,患2型糖尿病多年的老李,血糖控制較差,最近老是牙痛,牙齒也有點松動,這讓他吃不下睡不著。于是他到附近的診所拔除了患牙。誰知幾天后,拔牙部位開始出血,還伴有牙齦腫痛、發高燒。到醫院一查,空腹血糖達20mmol/L,血象提示白細胞急劇升高,醫生說,因為拔牙,老李繼發了嚴重感染!“一次簡單的拔牙,后果咋會這么嚴重?”老李很不解。
我們知道,在人的口腔中,每毫升唾液約有5億個細菌,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和機體相安無事。但在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由于含糖量增高、口腔酸性增加,同時唾液量減少,加之免疫力低下,口腔內細菌開始“惹是生非”,在牙齒及周圍組織引發感染。常見的是牙周病,表現有牙齦充血、口腔有異味、牙齒疼痛或壓痛,嚴重者導致牙周膿腫,甚至發生牙齒松動或移位。齲齒(俗稱“蟲牙”)也較常見,可見多顆牙同時齲壞,對冷熱刺激敏感、疼痛。
血糖沒控好,緩緩再拔牙
糖尿病患者拔牙后,高血糖會使抗感染能力下降,發生感染的概率高于正常人,嚴重的感染會引起敗血癥、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創口愈合能力下降,傷口愈合延遲,術后手術部位炎癥反應(如水腫、疼痛)也將明顯加重。所以像老李那樣,血糖未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并不適宜拔牙。對于出現的牙周病、齲齒等,應該早發現早治療,也并非都需要拔牙,可以進行控制血糖、使用抗生素等綜合治療;牙周膿腫時可引流膿液;牙齒有自發性的疼痛或已壞死時,可做根管治療,去除感染的牙髓等。松動的牙齒還能用夾板固定,將移位的牙齒矯治復位。總之,不可簡單地將牙齒一拔了之。
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拔牙,什么時候才能拔呢?如果牙齒已經嚴重松動,或者喪失了咀嚼功能,就必須到專業牙科去拔牙。拔牙前,一定要先控制血糖,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時血糖在10.0mmol/L以下為宜,使用口服降糖藥者血糖未達到此標準,需加用或改用胰島素治療;接受胰島素治療者,拔牙最好在早餐后1~2小時進行,此時胰島素作用最佳,血糖較平穩。另外,血壓也要控制在160/90mmHg以下。
拔牙前后應使用抗菌藥物,通常術前和術后用藥3天。拔牙當天不能空腹,應保證早餐提供足夠的熱量,以免局麻時出現低血糖。
打好口腔保衛戰
糖尿病患者一般比較重視防治心腦血管、眼底、腎臟的并發癥,容易忽略對口腔疾病的預防。殊不知,口腔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并發癥之一,它讓血糖難以控制,還可能對心血管、消化等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口腔疾病不僅包括牙周疾病,還有口腔真菌感染(表現為口腔黏膜出現白膜、紅斑以及口角炎)和糜爛性扁平苔蘚(表現為口腔黏膜潰瘍)。糖友平時如何打好口腔保衛戰呢?
控制好血糖自不必多言,還應每半年到1年至醫院洗1次牙,以清除牙石、牙垢,不給細菌“惹事”的機會。再就是堅持餐后漱口,用稀釋的小蘇打水或清水漱口。弱堿性水能糾正口腔內偏酸的環境,抑制細菌生長。漱口時應閉口鼓動兩腮及唇部,使溶液能夠在口腔內充分地接觸牙齒、牙齦。使用牙線去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
勤刷牙也是防護手段之一。每日早中晚各刷1次牙,每次3分鐘,用力不宜過猛,水溫在35~36℃為宜。細菌更多地長在齒縫以及齦線(即牙齒與牙齦交界處)等部位,刷毛應在牙齒、齒縫及齦線清潔,且刷毛須與牙齒表面成45度角,這樣才能使刷牙的清潔作用最大化。刷牙時可用牙刷或手指按摩牙齦,再空口咬合叩齒數十次,這樣能增進血液循環,防治疾病發生。另外,需戒煙酒,盡量少吃甜、黏、酸的食物,因茶葉含氟,適當飲用也有抗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