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一項涉及全國10個省區11980人的亞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1.36%的非患病人群屬于慢性疲勞。而慢性疲勞并不是一個“累”字那么簡單,它其實是現代醫學新認識的一種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一種與身體有關的疾病,而非心理疾病,可引發極度疲勞、頭痛、喉嚨痛、肌肉痛、關節痛、記憶力衰退、食物不耐受癥、腸胃問題、淋巴結腫大、血壓異常等。可以說,慢性疲勞已經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那么,我們該如何擺脫慢性疲勞的糾纏呢?請聽聽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院長、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長徐建教授的建議。
徐 ?建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院長、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長,失眠專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同時兼任中國睡眠研究會副理事長,中醫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協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臨床擅長治療慢性失眠癥、抑郁癥、焦慮癥、老年性智力障礙和伴有失眠為主癥的心腦血管病、肝病、呼吸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內科疾病。
您是否經常感覺頭暈腦脹、腰酸背痛、全身無力、煩躁焦慮、緊張失眠,但到醫院檢查,卻又查不出什么問題?如果有,那么就要小心了,你有可能中了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招兒”。近日,一項涉及全國10個省區11980人的亞健康狀況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1.36%的非患病人群屬于慢性疲勞。其中,輕度疲勞者占68.07%;較難恢復的中度疲勞者占29.78%;重度疲勞者占2.15%。慢性疲勞的發病率是否真的像調查中的這么高?近日,記者來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進行了走訪。
過勞會導致身體“破產”
說到慢性疲勞,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院長、中醫睡眠疾病研究所所長徐建教授告訴記者,來他這兒就診的患者中,至少60%的人都有慢性疲勞。為什么會這樣?徐教授解釋說:“導致疲勞的原因有很多,如飲食不健康、睡眠不足、總不運動、情緒不好、熬夜等。但人體自身有代償機制,如果是偶爾疲勞,多休息就能調整過來;但如果長期生活不規律、精神壓力大、體力嚴重透支,就會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休息后也無法恢復。這就好比使用信用卡,我們可以透支一部分錢,但必須在規定期限內還款。不斷透支卻不及時還款,就要破產了。如果身體‘破產’,各種惡疾將接踵而來。”
徐教授指出,在西方國家,疲勞是人們前往醫院就診的前五大原因之一。但遺憾的是,目前在我國,人們對疲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往往認為它不是病。而現代醫學將在非勞動的情況下,仍然持續出現疲勞,同時在生活習慣、飲食或健康狀況下,均找不到導致疲勞的成因的情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綜合征。徐教授介紹,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成因目前尚未明確,但已有研究指出,其成因或與感冒及精神壓力有關,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的細胞代謝、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也可見明顯異常,而確實成因仍有待進一步探索。該病患者多數會有逾半年的持續疲勞,睡眠后亦難助紓解,或睡眠質量低下,同時伴有頭痛、發燒、關節痛、喉嚨發炎、肌肉痛、淋巴腫脹、集中能力減弱等軀體癥狀。部分患者更會因此衍生出情緒障礙,比如由身體的不適癥狀而造成的精神困擾甚至焦慮、抑郁障礙。
與肝氣郁、脾腎虧有關
對于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治療,目前西醫的醫治辦法和經驗尚有限。鑒于該病患者多有身體持續勞累、四肢乏力酸痛的癥狀,中醫則將其歸入“郁癥、虛勞、五勞”的范疇。徐教授解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者多是由于長時間肝氣郁結、脾腎虧虛,致體內陰陽失調、精氣不足,故見少氣懶言、疲乏無力、精神欠佳、腰膝酸軟。而人體主管精氣的臟腑主要是腎、肝、脾:腎為“先天之本”,負責“藏精”,如腎功能不足或精氣消耗過度,都會造成精神不振;肝負責“藏血”和“司神志”,如肝氣郁結不疏,則易致情緒低落和身體血氣虛弱;脾為“后天之本”,掌管氣血的運行、水谷精微的運化,因此,脾功能不足,身體四肢的氣血運行也會不暢,形成疲勞。
徐教授也指出,一旦持續疲勞得不到控制和調理,還會反過來作用于機體,進一步損害五臟氣血的生化運行。比如,“心勞”引起心神不寧、疲倦、口燥、咽干及口舌生瘡、心悸、胸悶等;“肝勞”則易導致情志不暢、口苦、視物不明、兩脅肋引胸而痛;“脾勞”易致氣血虧虛、胃納變差、噯氣反酸、胃脘痞悶不舒;“肺勞”患者可出現咳嗽、胸滿、背痛、怕冷、面容瘦削無華、皮毛枯槁等癥狀;“腎勞”會導致腰膝酸軟無力、小便不利或有余瀝、小腹滿急、遺精、白濁、陰囊濕癢等癥狀。
多管齊下,趕走疲勞
根據徐教授上述的介紹,相信您已經對慢性疲勞有了新的認識并會對它加以重視。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改善慢性疲勞綜合征呢?徐建教授介紹,目前中醫臨床上對于此病的治療以中藥煎劑和心理疏導為主,配合針灸、推拿、點穴、食療、刮痧等。
1.中藥療法。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臨床上多將慢性疲勞綜合征分為心脾兩虛型、痰濕內阻型、肝腎陰虛型和肝氣淤滯型等證型進行處方。一般來說,中藥方劑中的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等均是比較好的對癥成方。具體說來,六味地黃丸可用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足心熱、遺精盜汗的腎陰虛型等;補中益氣湯和小柴胡湯加減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健補脾胃,可用于四肢疲乏、精神疲憊、煩躁易怒、食欲不振的肝郁脾虛之證。
2.針推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還可以選擇針灸、推拿等中醫特色療法,其主要原理是通過腧穴和經絡疏通氣血、調理臟腑氣機,同時補益氣血。具體可用針刺、艾灸、穴位貼敷、拔罐、刮痧足三里、三陰交、關元、百會、印堂、內關、神門、氣海、太溪等穴位。此外,中藥熏蒸療法也很有特色,即是直接將活血行氣、化濕蠲痹的中藥藥汁以蒸汽形式透入皮膚,從而達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消淤散結及強經通絡、祛風散寒的目的,有效改善肌肉痙攣、腰膝酸軟的癥狀。
3.藥膳食療。針對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徐建教授還向我們推薦了一道食療藥膳——柴胡當歸綠魚丸。做法:將250克菠菜洗凈,入沸水鍋中與6克柴胡和10克當歸一起焯10秒鐘,撈出入攪拌器中打成汁;500克青魚肉用粉碎機打成泥狀,加30克黑芝麻粉、精鹽及少許豬油,順一方向打至上勁,入冷水鍋下黑芝麻魚丸,中小火煮熟;高湯燒開,加精鹽、雞精及菠菜汁適量,勾芡,下魚丸即成。這道藥膳旨在養血柔肝、益腎補鈣、健脾利水、疏肝解郁,很適宜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人群四季調補,尤其是夏末秋初時食用調養,可防止面黃無華、記憶力減退、貧血等病癥,也適宜缺鐵性貧血、骨質疏松癥、功能性浮腫、視物模糊、腳軟無力患者食用。但結石患者忌食,脾胃虛寒之人不宜多食。
讀者朋友,希望徐教授介紹的這些方法,能助您養身心、正元氣,阻擊疲勞背后的病患,精神飽滿地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