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璟 高明 李秋燕

摘 要:文章首先從經濟效應、內在實現、外生動力三個層面對產能轉移現象進行了理論分析,并基于此框架對產能轉移所涉及的量化指標進行了梳理,最終構建出中國產能轉移表征指標體系。該表征指標體系納入與產能轉移的經濟效應和實現機制相關的8項量化指標,能根據現實統計數據測算出定位于時間、區域、產業三個維度上指標值,從而對產能轉移態勢進行系統性和動態性描述。該表征指標體系可作為產能轉移量化研究的一個框架性工具。
關鍵詞:產能轉移 指標體系 轉移效應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028-02
一、動因、機制與效應的理論分析
指標體系構建是一項系統工作,其基本步驟應包括兩步,一是建立基本指標集合,二是梳理指標之間的關系,二者均需要系統分析研究對象的內涵。根據已有文獻,產能區際轉移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產業在相關區域之間相對生產能力的變化,其中產能相對增加和減少的區域分別稱為承接地和轉出地(付宗保,2008)。而在微觀層面上,產能轉移則由不同區域特定產業內部的自主企業的產生、發展、衰落、退出等行為來承載,或者說產能轉移產生于區域之間競爭優勢變化所引起的企業區位戰略的重新選擇和生產要素空間布局的動態調整(陳剛、劉珊珊,2006)。從經濟結構演化視角分析,產能轉移一方面從屬于產業結構升級、空間結構優化等更高層次的結構演化趨勢,另一方面又更加接近微觀層面,因而具備相對獨立的運行規律。
研究產能轉移需要從經濟效應、內在實現、外生驅動三個層面開展分析,分別對應于事物發展的結果、內因、外因。其中內因體現產能轉移規律的相對獨立性質,而外因體現產能轉移規律對更高層次結構演變趨勢的從屬性質。
1.產能轉移效應。產能轉移的經濟效應具有量與質雙方面的內涵,量的增加主要體現為產業增加值及其增長率等指標的增長,而質的提升則由人均增加值、利潤率等指標的提高來反映。
經濟效應在量與質兩個方面都有正和負兩個運行方向,但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并不必然一致。質與量、正與負兩對辯證關系具體表現為:相對集約型企業的遷入或擴張,將提升所在地區生產的質,同時擴大產出的量;而其遷出或減產,則會降低所在地區生產效率,同時降低產量。與之相對,粗放型企業的遷入或擴張,雖然能帶來產量增加,但會降低所在地區生產效率;而其遷出或縮減雖會在短期降低產量,但卻能夠提升所在地區整體生產效率。
2.內在實現機制。產能轉移是企業理性行為的集體表現,因此企業集合、企業間關系、企業構成要素、要素組合方式等均可歸類為產能轉移的內在實現機制,而企業集合與外部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則可歸類為外生驅動因素。有些情況下,內因和外因之間界限并不固定。例如,同為技術進步,由先進部門通過自主研發獲得的技術進步屬于內生要素,而后進部門通過技術擴散等渠道獲得的技術進步則更像是外生動力。
產能轉移的內在實現機制可從兩個角度來研究:一是從決策主體的視角,產能轉移是以企業對其自身發展和與其他經濟組織之間關系的一系列決策為微觀基礎的;二是從資源配置的視角,產能轉移又以固定資產、勞動力、生產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及其組合方式的變化為現實基礎。
3.外生驅動因素。產能轉移的動力是轉出地引力減弱、斥力增強,承接地引力增強、斥力減弱四種力量的綜合作用,可以具體分解到供給約束、需求潛力、政府因素、國際因素等側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2013)。其中,供給約束體現為不同地區之間的成本差異,需求潛力則體現為產業所在地所能覆蓋的市場規模,二者共同決定產業的預期利潤空間。政策因素和國際因素則是通過影響供需力量對比來間接發揮外生驅動作用的,只是其決策主體分別是政府組織和國外主體,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
二、產能轉移表征指標的體系結構
綜上,在與產能轉移相關的經濟效應、實現機制、驅動因素三類指標中,經濟效應、實現機制兩類指標是直接指標,分別描述了產能轉移的最終結果和實現過程,應納入表征指標體系。而驅動因素指標則是間接指標,并不直接表征產能轉移過程本身,可作為政策參考指標,但不需要納入表征指標體系。
至此,可為中國地區產能轉移構建出如表1所示的表征指標體系。8項指標分為兩類,前4項描述產能轉移效應,后4項描述轉移實現機制。轉移效應指標分為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兩類,其中量的增加包括增量和增速兩個側面,質的提升包括勞動效率和資本效率兩個側面。實現機制指標分為經營主體和要素配置兩類,從經營主體層面描述產能轉移可通過企業數量和企業質量兩項指標,而要素配置層面則包括勞動配置和資本配置兩項指標。
根據指標計算公式,行業產值比重、企業數量比重、從業人員比重、固定資產比重4項指標屬于比重類指標,而相對產值增速、相對人均產值、相對資產利潤率、相對單企利潤4項指標屬于對比類指標,取值服從均值為1的隨機分布。指標取值與數據測算所用數據均為三維數組,數據X應帶有三個下標,d為區域,i為產業,t為時間。例如2013年河南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58%,記為,X=增加值,d=河南,i=工業,t=2013。
三、核心指標測算與應用方法演示
計算這8項指標所需的數據包括6項——當期及上期的總產值2項、從業人員數、利潤總額、固定資產凈值、企業數量。以《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的地區布局”——“按地區分組的各產業內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011與2000年數據為例進行指標測算和應用演示。
行業產值比重反映的是地區產能轉移所引起的產值的數量變化。2011年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相對總產值比重——即河南省該產業總產值占該產業全國總產值的比例——為3.00%,而2000年這一指標值則為2.49%,這體現了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出量的增加,是承接產能轉入的特征之一。
相對人均產值指標是根據勞動效率是否提升和提升程度,來判斷產能轉移地區的生產過程是否出現了質的改進。2000年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相對人均產值僅為0.67,而2011年則上升到1.11,勞動生產效率趕超全國,結合前述行業產量比重和相對產值增速指標值,可進一步推斷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所承接的產能轉入總體上屬于相對集約型。
相對資產效率指標根據固定資產使用效率的變化,對d區域內i產業的生產過程質的改進進行評估。固定資產使用效率可由固定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與固定資產凈值之比——來體現。以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例,2000年相對資產效率為0.78,而2011年則升至1.23,可判斷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固定資產使用效率也實現了對全國平均水平的趕超。
企業數量比重指標是從微觀視角判斷地區產能轉移實現過程的重要指標之一。2000年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內企業單位數占全國企業單位總數的比重為3.80%,而2011年則減少至2.88%。與前述產能轉移所表現出的正向經濟效應相結合,可以判斷轉入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的企業以高產值、高效率、高利潤的優質企業為主。
相對單企利潤指標能直接反應參與產能轉移的企業質量。2000年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相對單企利潤為0.65,而2011年則大幅度升至1.41,這可進一步印證2000—2011年間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轉入了較大比例優質企業的判斷。
從業人員比重與固定資產比重指標均屬于生產要素配置問題。事實上,企業的整體搬遷或者規模調整,都是先將生產要素分解開來分別移動,到達承接地之后再重新組合的。分別測算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000年和2011年的從業人員比重,該指標取值從3.72%減至2.70%,呈現出了勞動流出的趨勢,這與前述分析結論可以相互補充。
與從業人員比重類似,固定資產比重是指d區域i產業內固定資產凈值占該產業全國固定資產凈值的比重。以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例,2000年至2011年的固定資產比重從3.17%輕微升至3.30%,與勞動力流出趨勢相結合,反映了河南省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在這一時期逐步轉入資本密集型產能。
參考文獻:
[1] 陳剛,劉珊珊.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當代財經,2006(10)
[2] 付保宗.中國產業區域轉移機制問題研究.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
[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我國產業跨區域轉移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年
(作者單位:1.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河南鄭州 450052;2.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872;3.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 河南鄭州 450052)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