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專業是眾多高校必設的專業,作為江蘇省最早創辦的民辦高職院校,江海職業技術學院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生源優勢和辦學優勢,該校的會計電算化充分依托揚州市商業會計學會、揚州市總商會等社會資源,立足名城揚州,培養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會計專門人才。文章從品牌專業建設的關鍵點入手,論述了會計電算化品牌專業建設的目標與舉措。
關鍵詞:品牌專業 民辦院校 學分制改革 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097-02
一、建設背景
一直以來,會計專業在國內屬于比較熱門的專業。2013年,經教育部備案的高職擬招生專業1088個(專業點47591個)的數據統計,超過8成以上的高職院校開設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專業點數量排名前十位的高職專業分別是:計算機應用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旅游管理、商務英語、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電子商務、應用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市場營銷。2013年,全國高職高專院校中開設會計電算化專業的高校數達到706所。
江蘇省的高職教育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近年來,江蘇省高職教育搶抓先機,深化改革,全面實施人才培養的質量工程,大力創建示范院校,循序漸進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與此同時,根據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規劃的要求,各類院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批成績突出的教學改革成果。筆者所在的江海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省創辦較早的民辦高職高專院校,經過16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辦學特色,特別是我校的會計電算化專業從省級特色專業到申報省級品牌專業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政行企校、四方聯動”的工學結合之路。
二、會計電算化品牌專業建設基礎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我校第一批院級特色專業,也是我校第一個省級特色專業;在全省乃至全國,本專業第一個嘗試按照會計崗位設置課程體系;與企業合作開發的《會計崗位技能實務》教材成為省級立項精品教材;《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省級精品課程(成教);“高職會計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改革”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學生連續多次參加全國會計技能大賽獲得一等獎。同時,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進行一系列改革。從2005年開始,會計電算化專業就率先打破本科會計課程體系對職業教育的束縛,在對專業人才市場需求情況和200多家中小企業會計崗位設置進行調研以后,該專業嘗試按照會計崗位設置課程體系。2008—2012年,隨著全國職業教育掀起“工作過程導向、項目任務教學”的浪潮,本專業對會計崗位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根據崗位設置的要求倒推典型工作任務,再按照典型工作任務和技能要求設置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并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法。
三、會計電算化品牌專業建設關鍵點
2012—2014年,隨著江蘇省高考政策的調整,全省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生源質量的下降和生源類型的多元化給民辦高職院校的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逐漸走向大眾化,再從大眾化走向個性化,這一點在民辦高職院校中顯得尤為明顯。
因此,本專業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是通過進一步開拓校企合作新模式和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具備可持續學習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的復合型會計專門人才。為此,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本專業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兩個貼近”,即貼近社會需求、貼近學生需求。我們將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和學生調查,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在學院實施學分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做到大眾化與個性化教育的有機統一。我們將逐步構建層階式的課程,建立專業課程平臺并實行模塊化教學。即針對崗位職業要求,把教學內容分為若干模塊,各模塊根據學生的差異確定不同的學習要求,進行深度分層教學。
3.建立行、企、校、社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機制。我們將依托江蘇省商業會計學會和揚州市商業會計學會的資源,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進一步開拓“行、企、校、社”深度合作新項目。
4.推進信息化管理步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開發一系列專業性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人才培養效率。
四、會計電算化品牌專業建設目標與舉措
(一)建設目標
以創建品牌專業為契機,力爭經過四年的建設,把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國際化辦學視野、校企深度融合、社會服務能力強、師資優化并且能夠引領全省乃至全國同類院校專業職業教育發展的專業。
(二)具體建設舉措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兩個貼近。本專業將堅持以滿足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為根本,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揚州乃至全省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堅持以學生個性化發展和終身教育為中心,通過改革適應學分制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評價體系等措施,利用有效教學方式,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重視學生的持續發展能力,把學生培養成自信、誠信、有個性、有發展潛力的專門人才。
2.根據職業發展需要設置課程體系,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本專業將繼續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技能要求,參考有關職業資格標準,設置課程體系和選擇教學內容,包括開設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限選)和通選課等。同時,將專業必修課的教學內容分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根據學生的差異確定不同的學習要求,進行深度分層教學。
3.建成一支高水平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本專業將通過校企“互聘、互兼”雙向交流的團隊合作機制,打造一支具有現代職教理念、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高水平“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提升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滿足專業教學需要和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具體包括:從校外引進1名學術水平高、社會影響力大、具有行業和企業工作經驗的專業帶頭人;通過掛職鍛煉、技能培訓等方式培養3~6名骨干教師,使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通過學術交流、實施教師科研培養計劃等途徑提高教師科研能力,4名講師將晉升副教授;有目標地從財政、審計、稅務等管理部門或中介機構聘請10~12名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備一定理論基礎、豐富實踐經驗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專家和業務骨干作為兼職教師,使兼職教師數與專任教師數比例達到1∶1,對兼職教師實行動態管理。
4.建立一個集職業教育、職業訓練、技能培訓、項目開發于一體的開放性實訓基地。本專業將通過校企共建的形式建成一個理實一體化的實訓工場,以滿足學生校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的要求;同時,該工場對社會開放,開展會計人員培訓、技能鑒定等項目。利用信息化技術建成校內實訓、校外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訓管理系統。
5.將行業和企業的資源引入教學,推進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本專業將充分利用行業、企業的各項資源,并將其引入到教學中,建設涵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虛擬企業、虛擬公司,作為實踐教學和技能訓練的有效補充,提高教學效益。按照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建設由優秀數字化媒體素材、優秀教學案例等教學基本素材構成的、開放式教學支持系統。另外,本專業將積極與政府合作,完成會計從業資格培訓項目及題庫、珠算等級考核項目、其他社會服務項目等資源的建設。
6.將先進的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管理中,建成三個教學管理系統。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開發一系列專業性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具體包括:一是建成一個實訓基地管理系統,以滿足學生實踐需要;二是建成一個共享型的教學資源平臺,使其具備學習管理的功能,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三是利用世界大學城創建一個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平臺,提高教學效能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力。
7.構建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本專業將構建一套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創業實踐教育和課程實踐、頂崗實習、創業技能競賽、ERP沙盤模擬對抗、創新創業服務網站、創業信息咨詢和學生社團等有機結合的開放式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體系。具體措施有: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中小企業創業指導”、“ERP沙盤模擬對抗”等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同時,繼續與揚州市勞動局合作,定期為學生進行創業培訓。二是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省級、全國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專業性的技能競賽,繼續實施大學生實踐創新計劃,組建學生社團并定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舉辦畢業生創業成功人士專題講座并建立創業論壇等。三是有效地開發和利用社會創業資源,通過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為揚州地區各大會計師事務所及中小企業開展財務管理、項目策劃與可行性分析、市場調研等方面的咨詢和策劃服務,不斷積累創業教育的案例,訓練學生的職業經驗等。
8.建立一套行“企、校、社”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本專業將建立一套由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雙元“復合型”教學評價體系,并建立一套基于多方參與的學業評價體系。將畢業生就業率、職業資格獲取率、用人單位滿意率等“三率”作為教學質量評價核心指標,形成企業評價、行業評價、學校評價與社會評價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9.“政、企、校”共建培訓基地,不斷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在建成開放性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本專業將與揚州市財政局合作建立“企業財會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與金蝶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金蝶軟件授權培訓中心”,每年為揚州地區企、事業單位培訓在職財會人員。建設期間計劃完成4項校企合作橫向課題為企業提供代理記賬、會計制度、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等服務,為企業管理提供專業咨詢和決策支持。發揮品牌專業的示范和引領功能,對口支持中西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建設,擬在建設期間對口支援1~2家學院聯盟單位,為其進行師資培訓,并聯合培養學生。
10.利用社會資源,積極開拓合作辦學的新路徑。本專業將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積極開拓多元化的合作辦學模式。包括:一是與省內外會計師事務所、信息技術公司等合作,實施訂單培養計劃;二是與省內外本科院校合作,以專接本方式提升學生學歷層次;三是與韓國、日本等國外大學合作,通過嫁接式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論職業教育的重點專業建設與品牌戰略[J].職教通訊,2002(1)
[2]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教高[2006]16號
[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R].教高[2008]5號
[4] 郭福春.品牌專業建設的實證研究——職院校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9)
(作者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揚州 225101)
[作者簡介:孫慧(1981—),經濟學碩士,講師,中級經濟師,理財規劃師,現任江海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教學副主任,主要研究財務管理、資本結構等。]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