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虹
摘 要: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至今已過三周年,國務院下達的12項“金改”任務,除一項境外直接投資外,“11項任務是基本完成了,取得“階段性成果”。文章論述了溫州“金改”的背景、階段性成果及“金改”未來的新要求。
關鍵詞:溫州“金改” 金改任務 背景 階段性成果 新要求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48-02
一、溫州“金改”的背景
溫州“金改“是在世界發生金融危機和溫州發生借貸風波背景影響下進行的。2008年世界發生金融危機,2011年,由于溫州產業的低級耗散狀態,企業界普遍存在“短貸常用”問題,少數企業主“脫實就虛”的投資傾向,有關部門監管不力等原因,溫州發生借貸風波。在這種背景下溫州進行金融綜合改革,存在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利的是改革的針對性強,可以與問題為導向進行改革,不利的是金融單位不良資產多、區域金融環境不好,金融改革難度大。
溫州“金改”以國務院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創新發展面向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拓寬保險服務領域,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地方金融管理體制,建立金融綜合改革風險防范機制的12項改革任務和溫州實際進行的。溫州的實際主要是,中小微企業多,融資難;民間資本比較多,投資難,解決溫州的“兩多兩難”,是溫州金融改革者的初衷。經過2012年“改革起步”,2013年“改革突破”,2014年“改革深化”的三年努力,國務院的12項“金改”任務,除一項境外直接投資外,11項“金改”任務“基本完成”,“做出了階段性成果”。
二、溫州“金改”的階段性成果
1.規范發展民間融資。出臺并實施《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全國首創民間融資立法,成為全國首個地方金融監管執法類別城市,使民間融資陽光化、規范化和合法化。組建民間信貸服務中心,開創發布借貸利率的“溫州指數”,緩解民間融資利率信息不對稱,促進利率逐步下降。促進熟人信貸向市場信貸轉變,助推實體經濟發展,2014年,28項主要經濟指標,在浙江省前移的有17項,在全省總量占比提高的有10項,經濟逐步向好。
2.加快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溫州民營銀行成功組建。這是解決溫州“兩多兩難”問題的關鍵,它標志著溫州民間資本從游資和投機資本轉變為產業資本,通過民營銀行的平臺,使得量大面廣的民資同實體經濟對接,更好地實現差異化服務。鼓勵扶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溫州市小貸公司從“金改”前26家發展到現在45家,小貸公司日益成為溫州市小微企業、“三農”和創業、創新大眾新興的金融服務力量。小貸公司把緩解企業融資難,作為自身社會責任去破解,6年來全市小貸公司為企業放貸16萬筆,累計放貸1863億元,其中,2014年,放貸28827筆,合計放貸407.9億元?;I劃建立溫州保險總公司、證券總公司;創設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票據服務公司、商業保理、社區銀行、農村資金互助會等。
3.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創新發展金融產品與服務。完成溫州銀行和8家合作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共計吸收民資75億元。引導商業銀行下沉服務重點,設立31家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支行。引導銀行創新還款方式、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增加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實現農村村級以上金融服務網全覆蓋。率浙江全省之先推行授信總額主力行機制,落實“358”授信要求,防止多頭授信、過度授信。溫州中小微金融綜合服務網上線,設立信保基金,為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支持。銀行信貸結構不斷優化,2013年—2014年攜手省級金融機構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雙十條”措施,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優化信貸結構,中長期信貸比重提升至26.38%,為近10年最高,企業“短貸常用”問題得到緩解。
4.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前兩年,溫州市新增股份制公司364家,推動企業上市及在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平臺掛牌;參股浙江交易中心,建立溫州股權營運中心、溫州文化交易中心、溫州市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首創債券“地方發、地方用、地方還”的藍海股份模式,成功發行幸福股份、藍海股份;成功發行全國首單地級市保障房私募債;發行全國首批小貸公司定向債、優先股,小貸公司定向債累計備案5.5億元,發行5000萬元,3家小貸公司優先股備案發行2.4億元;發行企業定向債,11家企業完成定向債券發行1.77億元。全市初步形成12家A股上市公司,1家境外上市公司,1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0多家區域股權交易平臺掛牌企業的“溫州板塊”。
5.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成立地方金融管理局,同金融法庭、金融犯罪偵查支隊、金融仲裁院,初步形成地方金融監管組織框架;出臺《溫州市地方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申領行政執法證,成為全國首個地方監管執法類別;引入第三方機構,定期不定期開展現場檢查,創設地方金融非現場監管系統,對9類2200多家民間金融組織開展監管。打擊“逃廢債”和非法集資行為,查處涉嫌銀行債經濟犯罪案件150起,抓獲逃廢債犯200人,查處非法集資69起,加快企業風險處置,有效化解企業“兩鏈”風險,加快化解不良貸款,已累計處置81.8億元不良貸款。目前溫州地方不良貸款處置已處于可控顯性狀態,局面趨向穩定。
6.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立全國首個地級市征信分中心,成立市場級信用協會,加快第三方征信機構建設步伐,完善信用服務市場,實現政府、人行、民間三方信用信息的交互共享,出臺系列信用管理辦法。
三、“新12條”提出溫州“金改”未來的新要求
3月26日溫州市政府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即溫州“金改”“新十二條‘。這標志著溫州“金改”更接地氣,向高水平、新領域、深層次拓展。
“金改”“新十二條”主要內容:。(1)做強做實做優地方法人金融組織;(2)創新優化金融產品和服務;(3)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4)深化保險服務實體經濟;(5)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6)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7)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長效體系;(8)拓展外向型金融服務交流;(9)構建區域金融穩定機制;(10)創新司法實踐保障金融穩定;(11)推動地方金融監管創新;(12)優化區域金融環境。
“新12條”中有7條意見是對原有四大體系的深化和拓展。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支持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長效體系、拓展外向型服務交流、創新司法實踐保障金融穩定5條意見,則是下階段“金改”探索實踐的新任務、新焦點,同時也是借鑒“他山之石”與提升“溫州經驗”的結合?!靶?2條”既選擇性地吸收和借鑒全國其他13個金融改革創新做法。比如,在民間金融執法和地方金融監管實踐的經驗基礎上,研究推動聯合監管、探索監管負面清單、建立經濟金融數據共享平臺等地方金融監管新舉措。
“新12條”更加注重市場的作用,許多內容中都突出市場在金融服務和要素配置方面的作用,這是最能體現溫州精神的地方。另一方面,“新12條”也對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作了明確要求,提出要探索建立政府增信長效體系,通過發展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健全政府轉貸資金管理,引導行業互助增信,發展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這有利于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作用,助推改革成效加快顯現。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溫州日報,2012.3.29
[2] 溫州金改這三年.溫州日報,2015.3.26
[3] 金改三年已取得階段成果.溫州日報,2015.3.12
[4] 新一輪溫州金改將出發.溫州都市報,2015.3.27
(作者單位:溫州銀行昆陽支行 浙江溫州 325000)(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