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科 黃輝 李迎春 鄧楚雄


摘 要:通過從國家級、省級和工業集中區三個層面進行用地概括和結構比較,定量評判園區用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相關性和協調性)分析,摸清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以期能為工業園區用地的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湖南省 工業園區 土地集約利用 區域經濟發展 關聯性
中圖分類: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7-160-03
國內的開發區是由中央或省級政府批準設立的吸引外資、發展工業和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經濟區{1}。湖南省自1988年第一個工業園區建立以來,經歷20多年的發展歷程,各類工業園區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實力增強,以全省不到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省近20%的經濟總量,成為了湖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優化環境、調整結構、產業集聚、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客觀來說,湖南省工業園區存在數量、規模、布局上與地方經濟發展匹配度不高,主導產業不鮮明,產業同質、同構現象較為突出,各工業園區在用地規模、用地結構、用地強度、用地效益、管理績效、土地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況不清楚等問題。針對上述現象,在湖南省加快推進“四化兩型”社會建設進程中,在國家部署開展對全國各類開發區進行清理整改前期摸底工作的背景下,率先開展全省工業園區用地調查工作,并以調查數據為基礎進行湖南省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和協調性分析,以期能為工業園區用地的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一、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區域概況:湖南省自1988年建立第一個工業園區(長沙科技開發試驗區)以來,經歷20多年的發展歷程,至2012年12月底,共有經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的各類工業園區115家,分布在全省14個市州的108個縣市區,縣市區的覆蓋率達88.52%。其中,國家級工業園區14家,省級工業園區67家,工業集中區34家。
2.數據來源:本研究數據來源于《湖南統計年鑒2013》、湖南省各工業園區年鑒、實地調研、各市州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二、湖南省工業園區用地概況
從全省115家工業園區用地情況來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審批土地總面積128686.87公頃,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92762.76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72.08%。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總面積11089.7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8.62%;[]已建成工礦倉儲用地總面積47097.93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36.60%;已建成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15907.7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2.36%;已建成商服用地總面積2629.86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04%;已建成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總面積15306.9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1.89%;已建成其他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730.48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0.57%;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31153.9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4.21%;不可建設土地面積共4770.18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3.71%。
1.國家級工業園區用地概況。從全省14家國家級工業園區用地情況來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審批用地總面積40519.26公頃,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32194.80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79.46%。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總面積4626.20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1.42%;已建成工礦倉儲用地總面積17122.9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42.26%;已建成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5417.27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3.37%;已建成商服用地總面積891.87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20%;已建成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總面積3833.36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9.46%;已建成其他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303.18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0.75%;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7768.3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9.17%;不可建設土地面積共556.13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37%。
2.省級工業園區用地概況。從全省67家省級工業園區用地情況來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審批用地總面積60259.28公頃,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43266.64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71.80%。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總面積4732.5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7.85%;已建成工礦倉儲用地總面積22130.7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36.73%;已建成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6225.20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0.33%;已建成商服用地總面積1541.20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56%;已建成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總面積8286.5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3.75%;已建成其他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350.34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0.58%;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14395.40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3.89%;不可建設土地面積共2597.23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4.31%。
3.工業集中區用地概況。從全省34家工業園集中區用地情況來看,截至2012年12月底,共依法審批用地總面積27908.34公頃,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17301.3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61.99%。其中,已建成住宅用地總面積1731.06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6.20%;已建成工礦倉儲用地總面積7844.21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28.11%;已建成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4265.3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5.28%;已建成商服用地總面積196.7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0.71%;已建成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總面積3186.98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11.42%;已建成其他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76.96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0.28%;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共8990.19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32.21%;不可建設土地面積共1616.82公頃,占工業園區土地總面積的5.79%。
4.不同級別工業園區用地結構比較。通過不同級別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結構比較發現(表1),截至2012年12月底,國家級工業園區土地建成率最高、省級工業園區次之、工業集中區最低,土地建成率依次為79.46%、71.80%、61.99%,相應地,國家級工業園區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占比最低、省級工業園區次之、工業集中區最高,未建成城鎮建設用地占工業園區依法審批土地面積的比例依次為19.17%、23.89%、32.31%,由此可見,工業園區級別越高,土地利用程度越高;國家級工業園區、省級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工礦倉儲用地占工業園區依法審批土地面積的比例分別為42.26%、36.73%、28.11%,工礦倉儲用地是工業園區的主要用地類型,但隨著園區等級的降低其用地占比也相應減少。
三、湖南省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關聯性分析
國內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業化初中期和加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工業用地的增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具體表現為經濟總量與工業用地同步增長{2}。工業園區土地利用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納入地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范疇{3}。整體上,湖南省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定量評判區域經濟發展與工業用地增長的相關性、協調性,有助于摸清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以期能為工業園區用地的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1.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根據湖南省近十年工業園區用地總量的變化特征,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灰色關聯分析法對于兩個系統之間的因素,其隨時間或不同對象而變化的關聯性大小的量度,稱為關聯度。在系統發展過程中,若兩個因素變化的趨勢具有一致性,即同步變化程度較高,即可謂二者關聯程度較高;反之,則較低{4}。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確定分析數列。確定反映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特征的參考數列和影響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因素組成的比較數列。設參考數列(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為X0={X0(k)|k=2003,2004…2012};比較數列(國內生產總值X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2、工業總產值X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為Xi={Xi(k)|k=2003,2004…2012}。
參考數列和比較數列組成如下矩陣:
R=X0(2003) X0(2004) … … X0(2012)X1(2003) X1(2004) … … X1(2012)X2(2003) X2(2004) … … X2(2012)X3(2003) X3(2004) … … X3(2012)X4(2003) X4(2004) … … X4(2012)
(2)指標的標準化。由于各因素列中的數據可能因量綱不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時,一般都要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采用初值化進行指標的標準化,計算公式如下:
Xi、(k)=■(3-1)
式中:Xi、(k)——第k年i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Xi(k)——第k年i指標標準化前的值;
Xi、(2003)——2003年i指標標準化前的值;
i——指標個數;
k——年份。
(3)關聯系數的計算。從幾何角度來看,關聯程度實質上是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曲線形狀的相似程度。凡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的曲線形狀接近,則兩者間的關聯度較大;反之,如果曲線形狀相差較大,則兩者間的關聯度較小。因此,可用曲線間的差值,即關聯系數的大小作為關聯度的衡量標準。計算公式如下:
ξi(k)=■
(3-2)
式中:ξi(k)——第k年i指標的關聯系數;
X■■(k)——第k年X0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X■■(k)——第k年i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X■■(k)-X■■(k)——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差值的絕對值在歷年及各指標中的最小值;
■■X■■(k)-Xi■(k)——參考數列與比較數列差值的絕對值在歷年及各指標中的最大值;
ρ——分辨系數,取值0.50;
i——指標個數;
k——年份。
(4)關聯度的計算。因為關聯系數是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在各年份的關聯程度值,所以它的數不止一個,導致信息過于分散不便于進行整體性比較。因此有必要將各年份的關聯系數集中為一個值,即求其平均值,作為比較數列與參考數列間關聯程度的數量表示,計算公式如下:
ri=■■ξi(k)(3-3)
式中:ri——i指標的關聯度;
ξi(k)——第k年i指標的關聯系數;
i——指標個數;
k——年份;
n——樣本數量。
(5)計算結果。根據公式(3-1)、(3-2)和(3-3),計算出工業園區土地利用指標(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與區域經濟發展指標(國內生產總值X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2、工業總產值X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之間的關聯系數與關聯度(表2)。
(6)結果分析。由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1)可知,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與國內生產總值X1、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2、工業總產值X3、城鎮居民人X4均可支配收入的關聯度均超過了0.70,這說明所選的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指標與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均具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將關聯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名為工業總產值X3>國內生產總值X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4,這說明湖南省工業園區土地利用面積不斷擴張與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最為相關。
2.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根據湖南省近十年工業園區用地總量變化特征,采用相關公式計算出靜態協調度與動態協調度,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進行分析。“協調”是指兩者之間或兩者內部要素之間和諧一致、配合得當的關系,是描述事物之間良性相互關系的概念,協調度是度量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的定量指標{5}。具體計算模型如下:
(1)確定分析數列。確定反映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特征的變量(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和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量(國內生產總值X1)。
(2)指標的標準化。由于各因素列中的數據可能因量綱不同,不便于比較或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在進行協調度計算時,一般都要進行數據的無量綱化處理。采用Z-score法進行指標的標準化,計算公式如下:
Xik、=■(3-4)
■=■■Xik(3-5)
σi=■(3-6)
式中:Xik——第k年i指標標準化前的值;
Xik、——第k年i指標標準化后的值;
■——i指標的平均值;
σi——指標的標準差;
k——年份;
n——樣本數量。
(3)協調指數的計算。以反映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特征的變量(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為自變量,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量(國內生產總值X1)為因變量,運用SPSS軟件分別對兩者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二者之間的擬合方程,然后將當年各自標準化后的值代入相應的回歸方程,便可得到當年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靜態協調指數,以靜態協調指數為基礎,計算出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協調指數。
(4) 協調系數的計算。根據模糊數學建模方法,借用隸屬度函數中的分布密度函數對協調性進行描述,計算公式如下:
U(i/j)=exp{-■}(3-7)
U(j/i)=exp{-■}(3-8)
式中:U(i/j)——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系數;
U(j/i)——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的協調系數;
Xi、——i指標當年標準化后的值;
Xj、——j指標當年標準化后的值;
Xi/j——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指數;
Xj/i——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的協調指數;
σi2——指標的標準差;
σj2——指標的標準差。
(5)靜態協調度的計算。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靜態協調度表明當年兩者之間的協調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Cs(i,j)=■(3-9)
式中:Cs(i,j)——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靜態協調度;
min{U(i/j),U(j/i)}——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系數與當年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的協調系數中的最小值;
max{U(i/j),U(j/i)}——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系數與當年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的協調系數中的最大值。
(6)動態協調度的計算。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協調度表明當年兩者之間的協調度的變化過程,反映協調度的變化趨勢,計算公式如下:
Cd(k)=■■Cs(k-i)(3-10)
式中:Cd(i,j)——工業園區土地利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動態協調度;k為年份。
(7)計算結果。根據公式(3-4)、(3-5)、(3-6)、(3-7)、(3-8)、(3-9)和(3-10),計算出反映工業園區土地利用特征的變量(已建成城鎮建設用地面積X0)和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變量(國內生產總值X1)之間的靜態協調度與動態協調度(表3)。
(8)結果分析。根據協調性分析中一般的評判標準,協調度≤0.50時為失調狀態;0.50<協調度≤0.80時為基本不協調狀態;0.80<協調度≤0.90時為基本協調狀態;0.90<協調度≤1時為協調狀態。由表3可知,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靜態協調度自2006年以來處于協調狀態,其中2007年和2012年的靜態協調度高達0.95,這說明湖南省工業園區土地利用面積的增加速度與該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較為一致。由動態協調度變化趨勢可知,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度在十年間變化較為平穩,并從2007年開始,兩者之間的變化關系穩定在協調狀態。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靜態協調度和動態協調度變化趨勢符合湖南省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的特征。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3C537);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4C0774);湖南省國土資源科技項目(2013-24);湖南師范大學青年優秀人才培養計劃(ET13106)。]
注釋:
{1}班茂盛,方創琳,宋吉濤.國內外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途徑及其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3)
{2}賈宏俊,黃賢金,于術桐,王廣洪,鄭澤慶.中國工業用地集約利用的發展及對策[J].中國土地科學,2010(9)
{3}吳旭芬,孫軍.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問題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0(2)
{4}楊建仁,劉衛東.基于灰色關聯分析和層次分析法的新型工業化水平綜合評價——以中部六省為例[J].數學實踐與認識,2011(2)
{5}歐雄,馮長春,沈青云.協調度模型在城市土地利用潛力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1)
(作者單位:1.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1;2.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1)
[第一作者簡介:劉利科(1971—),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資源評價與區域規劃方面的研究。]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