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瀟霖

這是一門穩賺不賠的生意,經過幾年堅持,優酷的大師微電影項目進入了良性循環”,今年3月香港國際電影節期間,優酷員工告訴記者。
3月25日,由優酷出品、香港國際電影節聯合主辦、寶格麗贊助的“2015大師微電影”首映發布會在香港舉行,導演黃建新、蔡明亮、嚴浩、莫森· 瑪克瑪爾巴夫攜主創團隊出席。
2012年優酷出品推出“大師微電影”項目,每年邀請四位亞洲名導,給他們提供相同資金、不設框限,由他們自由發揮,拍攝個人風格強烈的微電影作品,在香港電影節期間展映,并在優酷獨家上線播出。四年來,已有顧長衛、許鞍華、蔡明亮、金泰勇、呂樂、黑澤清、張婉婷、杜可風、黃建新等16位知名導演加盟。
今年的四部“大師微電影”,分別是黃建新的《失眠筆記》、嚴浩的《死后三天》、蔡明亮的《無無眠》,和伊朗國寶級導演莫森· 瑪克瑪爾巴夫執導的《房客》。
已是知名導演的大師們為何愿意拍攝不進院線、沒有票房收入的微電影?優酷出品又能收獲什么?微電影背后的商業鏈條又是如何運作的?
不忘初心
被馮小剛稱為中國最好監制之一的黃建新,已經有五年不曾親自拍攝電影。此次香港電影節,他帶來了一部作品——愛情微電影《失眠筆記》,講述由佟麗婭飾演的嗜睡癥患者和竇驍飾演的失眠癥患者,在偶然情況下相遇又最終分手的故事。
問及拍攝初衷,黃建新告訴《綜藝報》,“拍微電影讓我回到了涉足電影的最初狀態,僅僅因為熱愛電影,所以想把心中的故事講出來,表達人類心靈最深處、最微妙的情感關系,只是一名純粹的創作者。”
《失眠筆記》因為要趕演員檔期,只有6天拍攝時間,黃建新在現場連續工作了40個小時,但他卻覺得整個過程非常享受。“拍攝期間我的內心非常安靜,不像在主流商業片拍攝現場,每天的狀態都急得不行,各種冒汗,大量報表送到我手中,考慮如何派活、降低成本,緊張、忙碌的狀態完全像一個工廠。”
為了詮釋心中這個充滿善意的故事,原計劃20分鐘的作品最終延長到40分鐘,因為公平性原則,項目方不能追加投資,所以最后攝影、剪輯、作曲等工作,大家都在義務幫忙。“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拍微電影肯定不是為了賺錢。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心動越來越難。看到這個故事時,我的心動了一下,所以就想把它拍出來,而不是分析它的情節、人物、故事。”
嚴浩導演的想法與此相似,“短片是非常好的表現手法,有些題材不適合長片電影,只適合短片。現在有機會嘗試自己想拍、但是完全沒可能上映的影像,可以激發作為導演的創作欲,所以就抓住機會做了這件事。”
導演蔡明亮曾經參與第一屆“大師微電影”,推出了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品《行者》,在洛杉磯國際電影節等各大電影節上映并獲獎,作品上線后引發網友的激烈爭論。今年,他推出了《行者》的姊妹篇《無無眠》,延展出更多劇情和寓意。蔡明亮認為,微電影可以不受商業束縛,就像寫生作品,能夠完全自由表達心中的理想,沒有商業壓力,所以愿意參與。
談及微電影和大電影的關系,黃建新認為,“主流電影是消費型市場,需要共性情感,從心理學角度講,就是從眾心理的完成系統,所以題材選擇必須在這一框架體系內。而微電影和小眾的文藝電影,屬于體驗型電影,是創作者生命、心靈、所見所聞所遇的一種綜合性提煉。微電影為成熟導演提供了一個空間,可以把個人風格發揮到極致。”
“這16位大師導演,把他們用心靈理解到的這個世界中最美好的善意,用影像表達了出來,讓夢想落實為具體的影像傳遞。”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盧梵溪說。
微電影產業雛形
“我不認為看微電影的人少”,黃建新說,“這十多部微電影,得到了6000萬/人次的觀看。設想一下,十幾部文藝片,如果在電影院播放,觀影人次也就在300萬左右,現在等于擴展了20倍。”
反觀現實的小眾電影市場,藝術影院的生存較為艱難。“我跟MOMA百老匯電影院的姜總是好朋友,有一天我發現他們居然在上映變形金剛。他告訴我如果不上映這樣的主流影片,影院會生存困難,只能盡量少排,這就是藝術電影院的生存現實。電影拍出來是需要跟觀眾分享的,微電影的好處在于,它使得電影藝術的多樣性,在新媒體網絡上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除“大師微電影”外,優酷出品2010年推出的“青年導演扶持計劃”項目,先后扶植了共計70位導演,拍攝了31部網劇,百余部微電影,總播放量30億次。按照貼片廣告平均投放率計算,一般5次點擊獲得1元收入, 從2012至今的四年時間,這些作品累計為優酷帶來了6億元的廣告收入。
微電影主要分為兩類:以內容為導向和以廣告為導向。“現在,企業投資拍攝微電影,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種常規的宣傳手段,這一類微電影的商業邏輯非常清晰。以內容為導向的微電影,產業雛形也在慢慢形成。商業模式除了貼片廣告外,還有版權售賣、付費觀看、廣告分成等。現在微電影領域已經細分出了專門的制作公司、發行公司等,國內已有20-30個微電影節,有些公司的商業運作形成了正循環。”盧梵溪介紹說。
2012年是微電影概念的興起之年,曾經盛極一時, MTV甚至被稱為微電影,網絡劇叫系列微電影。業內關于“廣告導向、內容導向,哪一個才是微電影的未來”也有過爭論。經過幾年沉淀,事實證明這兩條道路都能走通,因為都存在市場需求。
“不要小看付費市場,年輕人為什么愿意花錢妝扮QQ頭像,為什么愿意花錢買道具?市場化后,每類人群都會有自己喜歡的內容,誰提供這些內容給他們,就有可能促進消費,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小。”
通過社交媒體、自媒體宣傳,微電影吸引的觀眾數量遠遠超出業內人士的估算。“以內容為主導的微電影,行業正在默默積蓄力量。現在,影視制作的門檻已經低到不能再低,用智能手機也可以生產影像,這意味著用任何預算都可以制作一部微電影,人人都是生活的導演。新的渠道產生,就會產生新的內容方式。比如電影院的出現,催生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黃建新預計,隨著4K技術,影像清晰度的大幅提升,微電影在觀賞心理角度會有一次飛躍。“這將會對人們的生活、觀影習慣帶來巨大改變。”
不過目前據YouTube和優酷土豆的后臺數據顯示,精良的制作對提升VV(視頻播放量)沒有明顯幫助,核心還是內容能否和特定觀眾群產生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