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碩
忽如一夜春風,真人秀在各大電視熒屏上遍地開花,儼然成為電視節目大軍中的一支勁旅。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各衛視真人秀節目總量多達一百檔,戶外真人秀、歌唱真人秀、觀察真人秀、美食真人秀,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它們在給觀眾提供了文化饕餮盛宴的同時,也建造了一道密不透風的圍墻,源源不斷地瓜分著觀眾的注意力。
為什么人們愛看真人秀?從淺層次來說,在方寸熒屏中,大量明星及普通人的隱私被事無巨細地呈現,滿足了人類原始的窺視欲望。從深層來看,人們都需要從他者的生活中獲取經驗并反觀自身,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這即是拉康“鏡像理論”所言的想象性認同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對真人秀作出如下解讀:“真”,是指用紀實的手法進行拍攝,“人”是指要反映人的變化,包括狀態變化、情緒變化和命運變化,“秀”則是指在既定游戲規則之下的工作、生活和表演。
由此可見,通過“真”和“秀”,即紀實性和戲劇化,最終刻畫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是真人秀的最終使命。但從目前的真人秀節目現狀來看,卻常常是“秀”多于“真”,過多的人為設置,沖淡了節目的本真。
《中國爸爸》的適時出現,可以視作真人秀“初心”的復歸。相較于其他真人秀節目多聚焦明星大咖,在這個節目中,平民成為了主角,鏡頭以他們的生活為經,情感為緯,編織了一副副樸實無華卻又催人淚下的敘事段落。在當下貧富懸殊逐漸拉大的社會形態下,《中國爸爸》構建和呈現了一個平等的話語體系。
同時,盡管節目的切口很小,卻有縱深的開掘。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中國企業也陸續走出國門,由此使得海外工作的人們成為了一個龐大的、不容忽視的群體。如今,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中國人,他們在外付出,為國爭光的同時,卻也要默默承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把鏡頭對準他們,既張揚了人性關懷的脈脈溫情,也表現了中國在“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對世界的奉獻,節目以小見大,實現了家國同構。
不得不說,由于在資金投入、制作經驗以及遠赴海外拍攝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中國爸爸》依然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誰都難以否認,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總有幾個瞬間,鼻子發酸,眼圈紅潤。
《中國爸爸》對真人秀“初心”的復歸,不僅是節目主創對紀實精神的完美體悟,更是電視節目人文關懷的一次勝利,它向電視從業者昭示出這樣的信號,優秀的節目都有不變的內核,就是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