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近年來動作不斷的巴菲特,這次下了“重手”,對精密機件公司(PCP.N)單筆372億美元投資成為了其生涯的新紀錄。
相比2014年中的峰值,這家公司市值在收購前已經跌去超過30%,2015年一季度財報也并不好看。這類傳統的制造型企業,沒有太多新概念、沒有靚麗的業績,放在A股市場似乎不會吸引太多投資者的眼球。
什么樣的判斷,能讓巴菲特花掉手中過半的現金儲備?
這要從精密機件公司深厚的制造業背景說起,這家總部位于波特蘭的公司成立于1949年,絕大部分工廠位于美國本土。其產品主要應用在航天、汽車等領域,主要產品包括各類飛機零部件、機身結構部件等等,波音、勞斯萊斯、空客公司、龐巴迪、賽斯納、古德里奇等知名企業都是公司的核心客戶。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進入門檻非常高的產業,代表著美國工業制造的較高水平。在國際資本回流、美國工業制造優勢重新顯現之后,將有望重拾強大的盈利能力,此前公司凈利潤已經連續5年達到10億美元以上,顯然巴菲特預計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上升。
雖然一直處在“等待靴子落地”的過程中,但美元加息、資本回流美國的預期一直都在。2015年8月11日,中國央行宣布人民幣一次性貶值2%,人民幣兌美元在連續兩天的時間內大幅下跌3.5%,于此同時其他“新興國家”貨幣同時下挫,美元指數雖然有所回落,但強勢地位仍然明顯。
這次人民幣兌美元短時間內的大幅下跌,創造了中國20年以來的新紀錄。幾乎于此同時,大洋彼岸的巴菲特完成了對美國工業制造企業的又一個落子,其時間節點的選擇、堅定的買入態度頗值得玩味。
中國在經過十幾年高速發展之后,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產價格持續多年的上漲之后,工業生產的成本開始變得居高不下。
據波士頓咨詢公司估計,如今在美國制造的商品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他們甚至預計,到2018年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據統計,在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已經有三分之一計劃或考慮將制造業務遷回美國。
如今美國企業不僅可以用更高的生產自動化率,來對沖掉較高的人力資源成本,也享受著美國國內更加便捷、高效低價的物流體系,整體的生產效率優勢已經開始顯現。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的一篇文章曾經指出,在其國內其他行業仍在步履蹣跚之時,高端制造業的就業和產出已經在持續增長,還幫助美國保持了競爭優勢——包括高端制造業在內的高端產業占私營企業研發開支的90%,以及美國總專利數量的85%,同時主導了出口,每出口1美元商品,它們就占到了60%。
在世界工業生產格局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工業制造行業有望在連續多年的萎靡之后,重回增長態勢。而具有更高競爭壁壘、護城河效應更加顯著的航空零件制造企業,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巴菲特最為看重的投資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