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然

史無前例的短時間集中下跌面前,有人看到危險,也有人看到了機遇。
在這次罕見的快速下跌過程里,保險公司成為了最堅定的買入者。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數據,自股市大幅波動開始至下跌至最低點的7月8日,保險機構一直在持續凈買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其中股票累計凈買入574.2億元,股票型基金累計凈買入548.42億元,合計凈買入1122.62億元。“資本大鱷”劉益謙率國華人壽砸下20億元,買入了有研新材、天宸股份等個股。
與此同時,其他各類投資機構、大佬也進入到搶籌的隊伍,試圖在泥沙俱下的市場中淘得被錯殺的真金。其中最為積極的中科招商共計舉牌11家上市公司,成為本次調整過程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陽光保險董事長張維功對《英才》記者表示,從大勢來看,中國的資本市場仍然有很多的機會,但目前來看較大幅度的調整也有其必然因素,資本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各種風險。
這代表了一些機構投資者對于資本市場的判斷。如何在風險中尋找機會,穿透短期的波動,獲得長期的投資價值?他們用手中的現金向市場出示了答卷。
前海模式:覬覦決策權
從機構舉牌情況來看,被保險公司舉牌者大多為經營穩定、行業成熟的傳統產業企業。
如陽光保險所舉牌的福建晉江第一大紡織企業鳳竹紡織(600493.SH),背靠晉江鞋服產業基地;國華人壽大筆買入的有研新材(600206.SH)則在剝離光伏業務資產之后,成為了新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
前海人壽則是最近表現最為活躍的險企之一。在今年3月,就已經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參與了華僑城(000069.SZ)的融資,這家旗下有“歡樂谷”、“世界之窗”等優質品牌旅游資產的企業,具備強勁的盈利能力,最近三年來盈利處于穩定的增長狀態。
深圳天擇資本董事長裴曉巖告訴《英才》記者,保險公司持有數量巨大的現金,對不動產市場的投資貫穿了這些大型保險機構發展的始終,早先曾有機構大量購買物業用于出租獲取長期收益,如今舉牌地產企業,也是看中了其大量土地儲備資產的升值空間。
同在今年初,前海人壽舉牌深圳玻璃企業南玻A(000012.SZ),讓這家具有建筑玻璃、光伏玻璃的全產業鏈資產的行業領軍企業短線快速上漲。在隨后的下跌過程中,前海人壽更是繼續大筆買入,6 月29日至7月7日,共計買入南玻集團A股2657.26萬股,定向增發完成受讓1.12億股,占南玻A總股本的6.17%。
對于萬科A的收購則讓這家險企名聲大噪,截至目前累計超過10%的持股比例,讓萬科真切的感受到“野蠻人”的資本威力。同樣的戲碼也出現在中炬高新(600872.SH)身上,而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非常明顯:股權相對分散,實際控制人對企業的掌控力度稍弱,但經營狀況良好或底蘊深厚,在各自的領域都屬于領軍企業。
而最近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震蕩,更給了這些專注長期投資的保險企業以良好的低價介入時機。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英才》記者,在獲取良好的財務投資預期的同時,前海人壽也可以憑借其大量持股獲得更大的決策權,特別是更加激進的分紅策略。
中科招商模式:看重空間
但對一些私募投資機構來說,相比穩健的財務投資,更值得關注的則是后市的進一步運作空間,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運作模式。
這其中的代表是中科招商。其短時間內豪擲20億元,共計舉牌11家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全部超過5%。經過觀察可以發現,這些標的企業大多是市值在30億元以內的傳統產業個股。兩種標的選擇的背后,實際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策略。
中科招商總裁單祥雙曾經對《英才》記者表示,在IPO被暫緩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特別是小市值企業的并購空間會被打開,因此其投資價值得到了提升。
在過去的兩年中,傳統產業上市公司經過并購新興產業資產,在估值上獲得大幅度提升的案例并不少見。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各方資本賺的盆滿缽滿。在硅谷天堂等私募機構的協助下,很多上市公司完成了超出其自身成長曲線的超大幅度上漲。
而私募機構想要順利的完成這一過程,通過投資進入到公司決策層面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個私募機構從被動投資向主動投資的轉變過程”,裴曉巖告訴《英才》記者。
主動型投資意味著,私募機構需要在一定規模投資的基礎上,采用進入公司董事會、獲取一定話語權的方式,推進企業通過外延式擴張實現超高速的增長。而控制上市公司較多數量的股權,是其后續一系列運作的基礎。
利用此次市場下跌,中科招商們動用較少的代價,迅速完成了這一過程。而隨后上市公司的運營戰略、資本戰略以及整合策略,都將在這些私募機構的推動下實現加速。
雖然目前來看這些投資暴露于市場的風險當中,但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IPO暫緩的市場環境將催生更多的待售資產,一定程度上改變資本市場的供求現狀,前期一些由于要價過高而難以推進的資本項目,也有望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之內完成。
正是在這樣的預判之下,上漲空間更大的小市值品種成為了私募機構的首選標的。而重組、并購等資本運作的成功與否,則與未來一段時間內A股市場的走勢方向息息相關。
主動性投資,考驗的不僅是資本項目上精打細算的能力,更考驗著投資者對于未來資本市場格局的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