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近期,部分媒體對中國證金公司在股市中的動向愈加關注,除了刺探投入資金的規模、買入股票的數量、使用券商席位的分布,還不斷更新所謂“證金概念股”的名單。還有猜測,證金公司已獲得2.5萬億—3萬億元支持資金。這些猜測都不一定準確。
筆者認為,如果對證金公司操作行為做出過于商業化的理解,在邏輯上就“跑偏”了。證金公司的職能是維護股市秩序的穩定,不是為了與其他市場主體爭奪利益,而維護市場秩序穩定的本質是履行國家賦予的職責。
第一,將證金公司穩定股市措施與所謂概念股對接是錯誤的。證金公司買入股票的標準,首先是價值處于低估區域,其次是流動性不足。一旦這兩個理由同時不存在了,證金公司就可以擇機退出。
管理層不希望出現這種局面:一旦證金公司介入某一只股票,就引起各路資金集中追捧;一旦證金公司擇機退出一只股票,就“樹倒猢猻散”。如此,就達不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因此,證金公司會精心選擇買股的切入點,在人棄我取的狀態下行動。
第二,證金公司穩定市場的舉措會高度尊重和遵循市場規律。既然是市場操作,就會有買有賣,有進有出。但無論買入還是賣出,也都要堅持“穩”字優先。
7月22日有媒體傳證金公司減持,證金公司很快予以否認。在當前情況下,減持不會是證金公司操作的主流,畢竟,維穩工作還沒有完全到位。但是,對于個別股票實施減持也是正常的:當個別股票的估值趨于穩定并且買氣明顯增強時,減持也是水到渠成,這是對市場規律的尊重。如果在此情況下,證金公司還繼續駐守,就可能產生“冗余的助漲作用”,背離了穩定市場的初衷。
第三,證金公司穩定市場是“計在長遠”而不是“急在一時”。
近25年來,我國股市運行的穩定性比較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型投資銀行建設短板十分突出——不少投行對外“理論依賴”、金融主權意識薄弱,對內“抱殘守缺”,在市場中隨波逐流,缺乏價值建樹。事實上,我國股市歷次暴漲暴跌都有大型投行的“功勞”,前不久的暴跌也不例外。
在大型投行還不能擔當市場定價平衡器的當下,通過證金公司等特定機構維護市場穩定,維護國家資產價值中樞的穩定,是必要之策。所以,賦予證金公司維護股市穩定的職能不是一時的應急措施,而是長久之計。
從制度設計而言,證金公司作為承擔國家穩定股市職責的特定機構,其行為要有力度,其訴求要很清晰;證金公司不應當在市場中謀求公司利益,其維穩的使命具有長期性,不可能輕言退出。
目前,維穩工作還沒有達到滿意的目標,進一步說,即使市場制度相對完善了,我們也不能完全擺脫危機的困擾。不同時期市場失靈的表現可能不同,但市場失靈仍有可能再度來臨。所以,中國證金公司作為常備機構,要長期發揮其維穩的職責和作用。
作者系經濟日報集團證券日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