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案例一】請放下你的“架子”!
那是2010年4月2日早晨第一節課發生的事。
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我面帶笑容走進了教室,隨手關上了教室的門,準備上課。可接下來卻發生了讓我始料未及的事情。
學生強烈反對我把門關上,我耐心地向他們解釋:第一,今天天氣涼爽,沒必要把前后的門都打開,可以把窗戶全部打開,透透風。第二,樓道隔音效果差,講課時班級彼此之間會干擾。第三,斜對面的班級門也開著,你們一抬眼就能看到對方,會分散你們的注意力。但學生毫不領情,理由比我還充分:第一,關上門我們會感到燥熱,會感到乏困,甚至還會睡覺。第二,開門上課已經成了我們的習慣,這習慣已經有三年了,我們難以改正。(這班學生我才接替上課不到一周。)第三,我們的班主任讓我們開著門,說是有助于透風,有助于防震。呵呵,一個個理由倒還充分,但我絕不能讓道,我要堅決維護師道尊嚴。于是我憋著一肚子的氣,帶著許多學生的不悅,關上了教室的門。剛開口講了不到兩句話,突然教室的門又開了,一個女孩在推開門之后已經進到班門口才低聲地打了聲報告。當時我正窩著這一肚子的火,于是我就聲色俱厲地責罵這個女生沒禮貌:不應該上課遲到;更不應該先推門后打報告。誰知當時有好幾個學生竟然說:“不要再說了。”“不要影響我們的學習了。”當時我已是怒火沖天了,但我還是忍了下來。因為事態已經對我極其不利,我已經意識到這件事情一定有它的原委,如果想憑借師道威嚴震懾下去,學生要么是口服心不服,要么是集體抗議,到那時下不了臺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我當時只能忍住怒火,極力平靜自己的心情,艱難地講完了這節課。
下課后,我叫來了與這件事有關的幾個學生,仔細詢問了其中的原委,原來今天早上這個女生胃疼,她是請假到校外買藥才來遲的。她在門外打了好幾聲報告,但因生病,聲音太小,我當時又正在與學生爭辯,所以沒有聽到。聽了他們的解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是我做錯了。也難怪有學生為此打抱不平呢。怎么辦?我該怎樣去撫慰這顆被傷害了的心?我該怎樣正確處理這件事?我知道,逞教師的威風去震懾這些有思想有見解的九零后的孩子們,他們不僅不能接受,反而對我的意見會更大。此時,我只有放下自己的“架子”,誠懇地向學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和學生達到心與心之間真誠地交流,才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于是,我給學生寫了一封道歉信。我要真誠地向學生道歉。
第二天上語文課時,當我把這封信讀給學生時,我看見那個昨天被我傷害的女生滿眼含著激動的淚水;我看見昨日當堂向我提
意見的那幾個學生,竟然向我蹺了大拇指;我看見其他學生滿臉都是欣喜。那一刻一種幸福與自豪感油然而生。當我讀完這封信時,教室里立刻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那是對老師的諒解和贊許,更多的卻又是對老師的尊敬。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老師的自豪。
【案例評議】作為教師,一定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已經犯了錯誤還知錯不改,還想高高在上憑借自己的威風震懾學生。學生不僅不會買你的賬,而且還會與你的距離也越來越遙遠。這時你只要放下“架子”來,放下虛榮心來,及時地反思自己,勇于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你就一定會贏的學生對你的諒解和尊重。你就會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案例二】孩子,你為什么不來我家玩耍?
這事發生在我家孩子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
那天,吃午飯時,我問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最近,怎么不見李××來咱家玩耍呢?”兒子一臉神秘地說:“媽媽,李××偷了他媽媽一百元錢,他媽媽告訴了老師,老師讓大家要小心,要防范。他媽媽還警告他不要到朋友家去玩。他可是一個小偷。”兒子說這話時一臉笑嘻嘻的樣子。這時在一旁的婆婆插嘴了:“他媽媽也真是的,孩子做錯了事說說也就得了,何必要告到老師那兒,還不讓孩子到朋友家去玩。”這樸實的話語竟然在剎那間震撼了我的心,我不由地想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家庭及學校的教育是何等的短淺粗魯,甚至是一種悲哀。
【案例評議】是啊!這個孩子是做錯了,兒子說他偷了媽媽一百元錢只為了買幾個好看的溜溜球。可事情竟然演變成限制孩子人身自由。李××是一個只有八歲大的可愛的小男孩,經常到我家來玩耍,和我的兒子關系挺好,一張白白凈凈的臉上總是掛著天真爛漫的笑容。我家連一針一線都沒有丟過,我堅信他是沒有這個壞毛病的。這次也許是他看到其他孩子都有溜溜球玩耍,而自己沒有,卻又不敢跟媽媽要,才產生了這樣的念頭。事情已經發生了,現在最要緊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可這位媽媽采取的辦法是:先揍兒子一頓,再向老師告狀,最后下達封鎖令。這一系列的做法是何等錯誤啊!先不要說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只是皮肉之痛,更重要的是對他的心靈造成的傷害。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也有和大人一樣的自尊心。可這顆自尊心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我們大人傷害了。這里面不僅有我們的家長還有我們的老師。是的,家長或許不懂教育,沒有教育經驗,可我們的教師呢?專門從事教育工作,卻干著外行人的事。我們的教師在知道這件事之后,為什么不靜下心來和家長一同找一找學生犯錯的原因?為什么不能語重心長地對學生批評教育?為什么不能在平時就對學生多做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為什不對孩子多一份尊重和愛心,多一分理解和耐心?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這件事確實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我們做教師的犯錯誤時,我們要放下“架子”勇于承認錯誤,及時改正錯誤,這樣做才會贏得學生的諒解和尊重,才會使學生喜歡我們。當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應多一份尊重和愛心;少一分粗暴和急躁。“潤物細無聲”,在諄諄教導中,在循循善誘中,學生自然會認識到錯誤,會改正錯誤,健康成長。我們也會使學生更喜歡我們。
參考文獻:
朱昕琪.班主任工作心得:生活是最好的教材[J].現代閱讀,2013(2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