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灶發
新時期的教師,不但要有堅實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豐富廣博交叉學科領域的基礎知識以及高超的品學藝術。我作為一名多年在農村中學任教的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英語教學的點滴心得體會。
一、學英語應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說讀寫的習慣
學英語,尤其對農村學生來說,首先,必須突破“開口關”,要知道農村中學學習語言條件差,學生滿口的家鄉話,只有在課堂回答問題時才用普通話。要想克服怕說、怕說錯、害羞等心理障礙,只有養成“勤動口”的好習慣。“讀”是我們學習英語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學習者都不可能忽視。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聽、說、讀、寫幾個方面都是相互影響的,只有進行全面的訓練,我們才能獲得英語基礎知識,為英語交際初步打好基礎。有了這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可激發我們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二、穿插幽默話語或笑話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很有必要
農村學生大多有一股野勁,忙慣了鄉間、田野農活和家務活,一旦坐下來認真聽課,容易犯困、走神。因此,在教學中偶爾插上一段幽默話語或笑話,能引起學生的快樂,放松神經,消除疲憊心理,使他們能獲得精神上的快感,從而調整精神狀態,激發興趣,提高教學效果。這種穿插要在適宜之處,要穿插自然,并注意幽默的度和量,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三、在英語教學中宜用情感滲透法
直接興趣是對學習過程本身所產生的興趣,它是在對活動結果意義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學生對學習有了間接興趣就會表現出一定的自覺性。因此明確了目的是引起興趣的推動力,教師要處處做有心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挖掘教材趣味性,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教材如“From shy girl to pop girl”等內在的教育因素,見縫插針地進行學習目的、意志、毅力等因素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學習更有動力,不斷進步。
四、巧設認知停靠點,優化英語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直觀停靠點,主要有實物直觀、圖像直觀和動作直觀。如,在初一學習pen,pencil,box,bag,map,book,desk等單詞時,就可以展示鋼筆、鉛筆、盒子、地圖、書本、課桌凳等直觀實物,并要求學生能在有關的實物上貼好相應的英語名稱,學生情緒高漲。又如,教單詞China時,我繪制一幅很大的彩色中國地圖,上課后不要求學生忙于翻書,掛出地圖,利用圖像直觀進行句型教學,不但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What is it?的句型特點及運用,還學習Where is it?并鞏固了Wuhan,Shanghai,Hangzhou,Beijing的城市的拼讀知識和地理位置知識。
五、用“愛”感知,用“愛”教學
農村中學的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認知相對淡薄,尤其是學習英語。因此,學生的學習容易出現不同層次,也就容易引發過多的輟學。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耐心,用“愛”去感知、愛護和教育他們。于是讓各層次的學生“飛的飛,跑的跑,走的走”,這樣做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知識性,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激活了上進心,使各層次學生都能提高。按學生的智力、能力、學習習慣、態度及現有的知識水平將學生分為A、B、C三組。A組為學困生,此類學生對英語有放棄之意,不想學了,教師若不及時補救,對B組甚至全班學生會造成一定影響。B組為中等生,此類學生學習態度比較端正,是想學而學不好,往往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缺乏毅力,導致學習成績不好。C組為優等生,此類學生學習比較自覺,有遠大理想,課堂上常“吃不飽”。根據以上分層,教師不僅對他們做到生活上關心,尤其是對A組學困生更要關愛有加。而對他們學習則有不同的要求:A組,只要求記最常用的單詞及習語。對課文的講解只要求見其文,知其意,并能聽懂或進行最簡單的日常會話,基本達到大綱中的一級要求。B組,要求識記常用單詞、習語,掌握基本語法,達到一級要求,并向二級要求努力。C組,要求做A、B所做的,而且自學同等的課外讀物,達到二級要求,或大于它。同時,安排一個C組的同學帶一個B組的同學,一個B組同學扶一個A組同學進行互幫學習。這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個班級都處在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從而形成優秀的更優秀,由差轉好的學習狀態。
以上幾點是本人對英語教學的一點心得,愿每位教師都能切實培養教育學生學習英語,用最有效的方法培養出最優秀的學生。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