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蘭
又見柳絮滿天飄,新一年的春天如期而至,在我們如今進行的課堂改革中,“精講多練”是最熱的詞匯之一,在這一議題上,很多老師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想說說我對“精講多練”的理解,以及我在教學中如何利用我個人的教學優勢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如何處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的“度”的關系。
精講多練很重要的環節是對學生有足夠的認識,精講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供學生自主支配,因為他們才是課堂上真正的主人,那么,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特點、擅長的接受方式等方面,進行深度備課,確定哪些內容要講,如何精講,怎樣才能最有效。
精講多練提高課堂效率的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深入備課,課前我們要認真備課做好上課的充分準備,利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實際上我們的課本設計的知識點很多,難度也不小,但有時因為時間原因總是在沒有吃透教材的時候就匆匆去上課了,重點、難點一把抓,效果就不會理想。要做到精講,就必須分清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哪些應少講。將空出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練習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做題思路。深入備課要求確定好重點、難點,關鍵的地方要多講,講透,多角度設計練習題,幫助學生理解、鞏固。不該講的不要拖泥帶水,不該拓展的,就閉口不提。學習過程中重點是不變的,難點因人而異,我們應該把握教材、深挖教材,才能做到精講多練。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種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動態發展過程,也是一種群體之間的情感交流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體參與,合作學習,發揚教學民主,創建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教師的主導起到關鍵作用,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民主,充分發揮教師的導。教師要從思想上十分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中還學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導師,教學過程中起指導、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沒有“學”無所謂“教”。教師的“教”著重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使學生喜愛該學科并保持學習的熱情;指導學習方法,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課堂教學中,特別要面向全體,鼓勵學生隨時發問,發表獨立見解,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不斷得到發展與提高,充分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和絕對權威,真正做到承認學生有獨立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習慣、愛好,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實現教學民主化。
在學生的主體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在“評”字上下工夫,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起來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讓學生的這種研究沖動轉化為有邏輯的深入思考,我認為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在放手讓學生活動的同時要發揮主導作用,而這里的主導作用主要蘊含于學生活動的評價中,在教學中老師的教學目的、教學意圖不是通過簡單的講授而是通過巧妙的富有積極意味的評價反映出來的,學生正是在這樣的評價中,明確了學習的方向,從而越學越有勁,越學越聰明,現在學生的主體活動中,只要教師緊扣學情在“評”字上下工夫,就能使學生進入學習的佳境,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內動力。
實行開放性教學策略,構建開放型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培養自生性,在時間上交給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力求“少講多練”,即在教師“教”的活動量上做減法:少講、少問、少廢話、少板書,在學生“學”的活動量上做加法:多自學、多讀書、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切忌“滿堂灌”。盡可能地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使他們能有時間,有精力去“自主選擇、主動參與”。另外,還給學生自主質疑的權力,學生要學必有疑,有了疑才會產生自主探究的濃厚興趣,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一問一答”“半問接答”或者是憑教學經驗認為學生會在某方面有“疑”,并設置解決方法以求為學生“解疑”,生怕學生聽不懂,把知識嚼得細而爛,喂給學生,使學生幾乎沒有質疑的可能。這樣,學生成了裝知識的“器具”,處在被動的接受中,喪失了表現的機會,剝奪了自主的權利。為此,教師還要盡可能鼓勵學生提問,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對學生積極發現問題的精神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并引導學生尋找解“惑”的方法,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立的思維方式,教師只能尊重學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導他們比較鑒別最佳的思維方式,把選擇的自主權還給他們。
拓展主體的求知方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我們在教數學的過程中應該向孫維剛老師學習,他教數學時,可以讓學生半年多學完三年的數學課程。經過近十年對孫維剛老師教學經驗背后的科學規律和運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煉出來一個提高學生智力素質的基本模型。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學生便可以熟練掌握,可以在一年內學完三年的所有課程。在每屆6年的數學教學中,孫維剛老師始終堅持教給學生方法。幾乎每道例題、每個定理、每個公式都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的。在課堂上,孫老師總會利用各種機會營造學生總是想在老師前面、向老師(包括課本)挑戰的氛圍,讓學生在思維運動中訓練思維。孫老師還從學科特點出發,在知識上指導學生注意追根究底,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系和規律,在比較中學習新知識,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問題,注重聯想。此外,孫老師還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各抒己見,展開爭論。孫老師認為:老師給學生講題,如果只把題目的解法過程一步一步講清楚,哪怕再細致明白,而講不出這些解法步驟是怎么想出來的,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效果是不大的,甚至起消極作用。
教給學生自主求知的方法,正如“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與主動,必須以掌握學法為前提,如果學生不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不會獨立學習,行動遲緩,一句話,不會最優安排自己的活動,不會獨立學習,那么不管教師教學安排得如何出色,講解如何生動直觀,都無濟于事,中國古代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會學生學。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怎么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以及教師指導學生怎么學。好的教法培養出好的學法,教師隨時準確地把握對學生的“導”和“輔”的度。最終,教會學生能夠完全脫離老師,學會自我學習。這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辯證認識關系。
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多想、多做,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學習,學會靈活地運用知識。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