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盈琤
摘 要:繪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已得到廣泛認可,但采用繪本為課堂素材的心理活動課主要集中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以實踐操作為依據,探討如何借助繪本提高初中心理活動課教學效率。
關鍵詞:繪本;心理活動課;初中
一、繪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繪本是指以圖畫為主、兼附少量文字的書籍,透過圖畫和文字共同講述故事,表達情感。繪本在教育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其表現形式容易被誤讀為“低幼讀物”。目前我國應用繪本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學前或小學低年級。實際上繪本教學切合了初中生感性認知的特點和心理教學以形象、活潑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有一部分繪本蘊含深刻的人生體驗與哲理,無論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更適合初中學生,如題材適合青少年的《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大衛之星》,又如敘事手法對思維和理解能力要求較高的《人行道的盡頭》。
二、繪本在初中心理活動課中的應用
1.為教師提供豐富的課堂素材
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較缺失的情況下,題材豐富的繪本能夠為教師提供寶貴的課堂素材。這里就不同主題推薦幾個適用繪本:
自我認識:《失落的一角》《小步走路》《畫家,城市和大海》《形狀游戲》
情緒情感:《味兒》《壓力山大和倒霉、煩人、一點都不好、糟糕透頂的一天》
人際交往:《看!身體怎么說話》《當顏色被禁止的時候》《天使的笑臉》
青春期教育:《鱷魚愛上長頸鹿》《活了100萬次的貓》《小小戀人》
生命教育:《一片葉子落下來》《獾的禮物》《謝謝你,世界》《蝴蝶,如此耐心》
2.減少課堂的阻抗,提高學生接受度
(1)青春期教育
繪本不僅能夠提高課堂趣味性,還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內心的觀念、情緒、沖突投射到繪本故事中,將原本混沌的想法有形化,在對人物的思考過程中厘清思路。比如,針對青春期教育,我們就可以借助異性交往題材繪本《鱷魚愛上長頸鹿》進行形象解說。故事開宗明義,趣味十足,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啟發他們深入思考“如何表達和處理好感”的問題,最終形成新的認知。
(2)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對于缺乏相關生活經驗的中學生而言較為抽象,老師又往往避而不談,或是盲目生硬的教育,反而起到反作用。
關于生命和死亡的繪本數量較多,《一片葉子落下來》尤為適合初中心理活動課,故事中的分離和死亡被描寫得坦然而莊重、富于理性,雖在悲憫中卻有生命的壯美。
(3)特殊話題
家庭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急劇驟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相關題材的繪本適合在特定群體中采用。如通過《離婚快車》《爸爸的新女朋友》等直面父母離異、單親及重組家庭的話題,使學生在表達和宣泄情緒后建立新的親子交往模式。隨著“二孩”政策出臺,家庭中多個孩子間的相處同樣值得探討,相關的繪本有《小凱的家不一樣了》《彼得的椅子》等。
3.以繪本為載體開展初中心理活動課的途徑
(1)導入與熱身環節
心理活動課的導入多采用熱身小游戲的形式,繪本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導入方式,能夠自然生成課堂主題,同時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期待。如親子關系課中選用《我的爸爸叫焦尼》,繪本僅描繪了主人公和爸爸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刻,讓學生體驗到無法割斷的摯愛親情,以“馬上會再見面的”自然引入學生每天生活在一起的父母。
(2)體驗與分享環節
初中生讀圖和理解文字的能力較強,且能夠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建構繪本表達的意義,適合以自主閱讀的形式,把課堂重點放在挖掘并引導學生領悟故事的深層含義上,并將故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結展開討論。課堂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感受和想法,故事情節的推進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互碰撞。
(3)拓展與延伸環節
在課堂的延伸拓展環節,繪本可以采用留白的呈現方式。在課堂結尾只呈現繪本而不再做過多的語言引導和課堂討論,使學生經由閱讀細細品味,達到情感的共鳴和升華。如在“認識和悅納自我”一課中,在理性層面對自己有了清晰認識后,呈現《失落的一角》并輔以輕柔樂曲,使學生能夠綜合理性認識與感性體驗。
三、應用中的注意點
1.避免過分低幼化
大多數繪本對擬人、夸張、重復等元素的使用和稚拙的繪畫風格都顯示了相當程度的“低幼化”。應根據初中生這一主體的心理狀態和觀察視角,恰當地引導學生調動想象力和創造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主動地建構意義。
2.使用需適可而止
繪本在實際運用中需適可而止,若每一次活動中都使用,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將心理活動課等同于“故事課”。選擇適宜初中生認知和情感體驗水平的繪本,方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3.綜合運用本土及翻譯繪本
繪本在西方國家和日本發展歷史較長,較中國繪本更為成熟。但在選擇時需偏重選擇與東方文化和價值觀較匹配的繪本,易于學生的感知體驗。目前也有一定數量的本土優秀繪本,如《兔兒爺》《舞鶴》《安的種子》等,無論在內容、語言、畫風、裝幀上都更貼近本土文化。
參考文獻:
吳念陽.外國中小學教育中繪本的運用[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05).
陳暉.論繪本的性質與特征[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0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