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的幾篇文言文中,有幾處詞句的理解一直存在爭議,一線教師往往摸不著頭腦,比較糾結。筆者以為,課堂上,教師可以呈現爭議,以期引起學生的關注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至于更加專業化的考究,則可以留待以后有趣于此或有志于此的同學。而在課堂上,作為語文老師,要做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學會依據語句或語段的整體結構和語意、語氣甚至全篇的關聯、照應去推敲,力求準確把握。下面就這幾個詞句來具體說明。
【關鍵詞】蘇教版高中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誰為哀者
對此句的理解,各種資料說法不一,有“誰在哭?”“誰為他哭?”“誰是同情的人?”“在為誰哭?”和“誰讓你們哭的?”等,每種說法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我們如果把它放到整個事件的過程中來看,可能認識會更清晰一點。事件的起因是“周公被逮”,“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貲財以送其行,哭聲震動天地”。來抓人的“緹騎”對著眾人說了一句“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抶而仆之”,最后發展成“吳之民”“噪而相逐”的“吳民之亂”。眾人為什么無法忍受?是因為役吏“誰為哀者?”這一句話;役吏為什么說出這樣一句話?因為眾人在哭著為周公送行。那么,此種情形之下,役吏會說出什么樣的話并惹怒眾人呢?依據上下文則不言自明。再者,比較而言,只有“(我看)誰在為(他)哭?——不許哭”更能顯示役吏的強橫和霸道,也更符合當時的情境。同樣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誰可使者?”和《鴻門宴》中的“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與此局勢局相同,意思當分別為“誰可以出使(秦國)?”“誰替大王想出這個計策的?”
二、臣聞求木之長者
對此句中的“長”字,人教版和粵教版都讀作“zhǎng”,意為“生長”,而蘇教版的注釋作“ cháng”,意為“高”。撇開事理之類的因素不說,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從語段的整體結構和意義上去把握,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開頭三句,作者用兩個比喻“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這一中心,而這三句又構成排比,從排比的結構形式上來看,第一句中的“長”是與后兩句中的“遠”和“安”相呼應的。“遠”和“安”為形容詞性,因此,“長”也應該是形容詞,作“高”講比較恰當,只不過,這三個詞在這里都帶有動詞的特征——“長得高”“流得遠”“治理得安定”。
三、將崇極天之峻
對此句,蘇教版教材課文下面的注釋為:“推崇皇權的高峻。極天,天之極處,這里指至高無上的皇權。”而在其配套的教學參考書的譯文中,卻將這一句翻譯為“應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權”,后一種譯法也常見諸種參考資料,這是把它當作了定語后置句式。到底哪一種更加合理些呢?我們來看一下文本:“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仔細閱讀,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段文字是從三個層次來說的:國君的位子很重要;應該如何去做才能對得起這個位子;不這樣做的話不行。第二層兩個句子使用的是典型的對稱句式,由后一句來看,“無疆”修飾“休”,反過來卻不行,則“極天”修飾“峻”為好,而不能作為定語后置看待。再有,將“極天”解釋成“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似乎不妥。“極天”一般有三種理解:1.至天;達于天。唐·杜甫《秋興》詩之六:“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2.指天之極遠處;遠處。清·姚鼐《登泰山記》:“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3.滿天,到處。明·屠隆《彩毫記·展武相逢》:“遍地烽狼,極天戎馬。”而從前文的“積德義”和后文的“厚德”等來看,這一句翻譯成“應追求最高境界的德義”更恰當。
四、雖在下愚
這一句,蘇教版教材課文注釋,將“下愚”解釋成“最愚昧無知的人”,配套的教參讀作“雖/在/下愚”,譯為“我雖然最愚昧無知”,而不少參考資料卻將這一句讀作“雖/在下/愚”,翻譯成“雖然我(很)愚昧無知”。其實,從語義上來看,“我最愚昧無知”并沒有體現出注釋中的意思,且與“我很愚昧無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孰是孰非?讓我們來推敲一下文本:“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從這一段的語意來看,表達的是“即使是處于下愚(最愚笨)的人”,(也)“知”道“源不深而望……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的道理),“(更何)況是明智睿哲的人呢?”這樣,才能更加凸顯這一道理的盡人皆知、這一做法的必要必須。而且,從該段文字的前后內容來看,魏征從始至終,都沒有把說話的方向對準某個具體的人,他指向的都是不確定的人,如“思國之安者”“人君”。因此,將該句讀成“雖/在下(我)/愚”,是不妥的,在前面加上“我”,也純屬畫蛇添足。
五、以戲弄臣
對該句,蘇教版教材課文沒有注釋,配套的教參譯文作“以此來戲弄我”, 讀作“以/戲弄/臣”,而有的參考資料則讀作“以戲/弄臣”,意為“把它給弄臣嬉戲”。如果我們從《廉頗藺相如列傳》第四節文字看,事情的過程是:秦王得璧大喜——取回和氏璧——指斥秦王無理無信。如果我們細看,則會發現,他指斥的話句句呼應開頭秦王見相如的情景。“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呼應“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禮節甚倨”呼應“秦王(得璧)大喜……左右皆呼萬歲”,“得璧,傳之美人”呼應“傳以示美人”,“以戲弄臣”呼應“及左右”, 最后得出“臣觀大王無意償趙城邑”(呼應“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的結論。這樣看,“戲弄我”就顯得不太恰當,且從秦王君臣的表現來看,“戲弄”之說也顯得有點牽強。
作者簡介:張平,1968年生,男,漢族,江蘇省南京市人,大學本科,中學語文高級教師。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