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恒彤
中國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說:“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笨梢姷掠谖覀兯鶑氖碌娜祟愳`魂工程中有多重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用課文深刻的思想內容、高大豐滿的人物形象去感動學生、教育學生,是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
語文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語文形式為表達語文內容服務?!暗婪俏牟恢?,文非道不生?!备腥诵恼吣跚榕c理,教學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感情與道理,教學就顯蒼白無力,就會缺乏激動人心的力量。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感觸是遲鈍的,學生就不會對教師的講述產生濃厚的興趣。反之,教師課堂上的講述若能充滿激情,流動著熾熱的情感教育,把情與理融會貫通地傳授給學生,就會使講臺下那一張張稚氣的臉露出興奮的表情,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那么,教師如何在語文課上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情感呢?首先,教師應該是熱愛生活的人,他不同于那種對一切都抱怨的人,他總能在生活里發現對于大家都有教育意義的東
西,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看到真、善、美,也敢于去揭露假、丑、惡。其次,教學中的教育情感來自于教師對教材內容所體現的教學目的的理解和揭示。沒有教育情感的教學語言是一杯水,而融進了教育情感的教學語言中奔流著的是鮮紅的血液,它能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具有勾魂攝魄的作用。教育情感是教學語言的血液。
現代中學生崇拜明星,是因為明星有著美的外在形式,他們的相貌、衣著、動作、表情、氣質,以及他們所唱的歌、跳的舞、演的角色更接近、更符合年輕人的意愿,使學生感到輕松愉悅。不僅如此,現代中學生由于家長過于呵護,沒有嘗試過艱苦生活,因此總夢想著過優越的生活。而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用教材的道德情感來感染學生,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認識到情寓于“理”中,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審美評價,在心理上產生感受,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使他們的性情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獲得哲理美的享受。這樣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繼共鳴之后而不由自主地達到調節精神、排遣情緒、去除雜念和提升人格的狀態”的目的。以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為例,課文中的人物,寫得最感人、最精彩的是鄧稼先赴美留學后學成歸來報效祖國以及羅布泊戈壁灘上的研制工作與生活的場景。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兩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展開關于“人生價值”的討論進行思考,從字面表述直入本質意義。雖然作者只是在文中描繪著工作地點的荒涼,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也講述著核武器試驗問題層出不窮,但字里行間哪一樣不是透著生命的危險,然而鄧稼先的一句“我不能走”傳神地表現出了鄧稼先為國家、為人民、為民族在艱苦危難面前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無私無畏、擔當大任的精神。二十八年如一日忘我的工作,病痛的折磨,三次的手術,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通過分析,鄧稼先的這個人物形象能在學生的眼前閃現,熱愛、崇敬的感情在學生心際澎湃。課堂上,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思考。鄧稼先的人物形象與當今花幾十萬元的出國留學熱相比,那么關于“人生價值”問題的討論思考就不言而喻了,當學生駕馭聯想的駿馬馳騁縱橫的時候,心中的愛憎感情就會不可壓抑地迸發出來。這樣文章的教學教育目的也隨之完成?!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在講李大釗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時,首先應該讓學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樹立作者的形象,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進而學習作者在文中氣勢磅礴、鏗鏘有力、滿懷深情的語言表述。當學生崇敬的感情泛起漣漪的時候,教師便可以推波助瀾、語重心長地說:“李大釗先生用他的生命詮釋了‘雄健的國民的含義,那就是一種像高山一樣巍峨、像黃河一樣浩蕩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一個偉大的靈魂,總是把自己的身家命運和民族命運、國家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自己的國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為終身的幸福。這些為了理想而奮斗的勇士,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鑄成一座不朽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人民的心里。因為有了他們的犧牲和奮斗,共和國才有今天的繁榮和富強,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讓共和國的明天因為有我而更加強大和美麗!”教師真摯的話語能再次引起學生翩翩聯想,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學生眼前閃現。此時課文的教學目的、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已完成。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文中闡述哲理的地方是題旨所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狈吨傺屯ㄟ^寫景抒情表達出來的,作者變替“樓”作“記”,為由“樓”發“論”,把畫意、詩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見大,以洞庭一湖擴展到天下國家,從狹隘感情提高到“先憂后樂”,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在作者的說理中,有真誠的勸慰,有親切的召喚,有熱情的期待,一一從胸臆流出,處處撥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尋味。作者放懷“天下”的襟懷,像洞庭湖那樣,開闊明朗;而“先憂后樂”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樣,激蕩翻騰,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迪。
如此眾多的語文教材在我們語文教學過程中實施德育,具有培養學生審美情感、鑄造學生美好心靈、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力量。正如赫爾巴特說的:“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魯迅先生也說:“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這些話道出了德育的真諦。我們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純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有關德育經驗的因素,運用生動可感的語言,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入耳目”,讓學生在受到教材的藝術感染的同時也深受德育的洗滌,使之“沁人心脾”,從而使學生讀書明理。
參考文獻:
鄭維直,張?;?如何在語文課中滲透德育[J].保山師專學報,2012(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