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聰
摘 要:德育要提高實效性,大量成功的實例表明,那些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父母,對生活有深刻體驗的學生,對學習往往有較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學習動力強,效率和質量高,學習過程輕松愉快。道德教育必須從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王國里走出來,讓學生體驗生活和生命的樂趣,使德育生活化真正實現(xiàn)德育的突破口。
關鍵詞:實效性;生活化;意義;措施
一、德育生活化的意義
德育生活化意味著德育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每個人思想品德的成長往往源于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對道德要求的認同。德育生活化,必然要求德育模式從時間和空間的封閉狀態(tài)走向開放狀態(tài)。
德育生活化意味著每一個老師應該學會從身邊發(fā)生的事去尋找德育的內容。德育離現(xiàn)實并不是很遠,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要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關系中了解道德的價值,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判斷和選擇,讓學生從中學會寬容和堅持。
二、德育生活化的措施
學校在堅持德育生活化的過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生活化的活動,豐富德育載體,提高德育實效性。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拓寬學校的德育視野,促進師生的情操陶冶,塑造師生的美好心靈。
1.用優(yōu)質的活動感動人
完善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學校設計節(jié)慶活動,擬定節(jié)慶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行安排,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個性和特長,鍛煉和提升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和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享受到成功喜悅。
2.用干凈的校園凈化人
創(chuàng)設崇校園文化情境,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四有”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載體,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對師生啟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潛移默化的內化功能。
3.以良好的師德影響人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教育、教學有效進行的主要條件,師
生雙方的積極關系可以帶來積極情感,對學生的心理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們從改變教師思想觀念著手,倡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努力營造愛生的氛圍,構筑良好的師生關系?!叭鏉B透、全員參與”,讓每一位教師成為心理健康的教育者。
4.用豐富的社團帶動人
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推進社團的健康發(fā)展,活躍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5.用生動的課堂教育人
對學生而言,學習是其主要生活之一。始終關注人文學科中的德育,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關注民生;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各自的理想,引導他們體驗什么是理想的社會、美好的人生。在自然學科及其他科目的教學中,關注在課堂討論中讓學生體驗教學民主和相互尊重,在作業(yè)和考試中體驗誠信、嚴謹和奮斗,強化學習中的基礎道德規(guī)范體驗。課內課外相結合,學校社會相聯(lián)系,相互滲透、延伸,互為補充推進。
6.用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感化人
每年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或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并現(xiàn)場組織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的演講和入團儀式;革命前輩、戰(zhàn)斗英雄來校講課;組織觀看有關影視,教育學生繼承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7.用無私的奉獻美化人
倡導學生走向社會、關注社會,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長期為孤寡老人、烈軍屬、聾啞學生等獻愛心服務,組建校內志愿服務隊,積極回報社會。社會生活教育學生:懂得付出、懂得責任、懂得回報。
8.用自主的制度管理人
高中生具有相當?shù)淖灾饕庾R與自主教育能力。學校要利用寄宿制高中現(xiàn)代化校園設施條件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教育優(yōu)勢,倡導自主管理、自我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9.用溫馨的宿舍熏陶人
宿舍生活是校園集體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品德培養(yǎng)及相容性、適應性等各種能力鍛煉和培養(yǎng)的重要場所。把學生宿舍管理作為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增加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措施,注重對學生的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通過管理人員與學生的互動,使各種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生宿舍條件,為廣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學校德育是學校和諧發(fā)展教育的核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以“樹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增強學校德育的針對性,提高學校德育的有效性,這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手段。
參考文獻:
尚新爽.學校德育工作聯(lián)動機制的新思考[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0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