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毅
“小說家的技巧首先在于會說故事。”—— 伊莉沙白·鮑溫《小說家的技巧》?這里的“說故事”其實就是寫作前的構思。要使我們的文章能夠獲得老師的青睞,同學的認可,寫作前就要做一番艱苦的思考準備。應該說,有了好的構思文章就有了精彩的資本。
一、巧設懸念:
第一種:套結法 作者習慣將故事中的懸念稱為“結”,所謂“套結”,就是在一個總結中套上了若干個小結,把總懸念和分懸念有機地揉合在一起運用。這種做法往往是先設計一個總懸念,然后再一步步、一環環地設置分懸念,使讀者心中的疑團越結越大,把他們的心一直“拎”著,直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才能放下心來,從而來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第二種:連環節法 一個懸念消失了,又產生了一個新的懸念,一環扣一環。比如《發黃的明信片》就是運用了這一手法。第一個懸念是薩馬蘭奇為一張明信片發呆,為什么?哦,原來是有三十年代奧運會主席的簽名;接緊著第二個懸念又產生了,通過插敘介紹了龍欲飛,可明信片的主人卻不是他,這是怎么回事?故事一個個懸念下去,到最后才真相大白。
第三種:重復節法 所謂“重復節法”,就是一個懸念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加深讀者或聽眾對這一懸念的影響。王宣林先生的《鬼討債》就是運用這一方法來設置懸念的。在那個作品里,一張鬼出面討債的黃草紙先后重復出現了三次,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強化了作品的懸念。
二、“一線穿珠”:
線索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以時空為線索,以問題為線索,以人的感情為線索等等。如何選擇這條線索呢?一要能夠聯系文章各部分,即線索能完整地表達主旨,傳達作者的意圖,把組織的材料和表達的主題統一起來。二要選用那些“自然而然”的線索,不要太牽強,把不易連結到一起的材料勾連起來。三要選擇能從始至終貫穿下來的線索,不能半途終止,缺乏串聯性。一旦這條線索運用的好了,那文章就顯得緊湊有序,寫作就會游刃有余。
三、“抑揚興波”:
我們都知道“文章看山不喜平”,撲朔迷離的情節,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安排會格外地吸引讀者的眼球,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并且,有了波瀾也可以更好地擴大寫作材料的組織運用。
一件事的展開,自始至終會有一個變化,它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就可以在安排情節的時候抓住這個過程中的幾個變化的“點”,圍繞這幾個“點”展開相應的思考。但是無論是“抑”還是“揚”,是“興波”還是“無波”,我們在具體寫作中要注意兩點:一是一定要從整體上著眼,安排好輕重、主次、詳略;二是要把握好“度”和轉換的自然連貫。
四、“妙趣對答”:
文章采用對話的形式,可以讓讀者產生一種身歷其境的境界,從而讓文章內容產生更加真實的效果,引起讀者近距離的共鳴。對話的選擇可以是現實社會中的人與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幻想中的古人和今人的對話,甚至可以讓古今中外的歷史名人或文學形象和今人對話等等。只要是符合文章需求的對話內容和形式,我們都可以有禮有節地拿來運用。
五、照應有序: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談自己的創作時說過:“要是你在頭一章里提到墻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種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前面寫到的事物,后面要有著落;后面寫到的事物,前面也要有一定的交代。這種方法有很多的種類:一種是首尾照應。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遙相呼應,開頭寫到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用各種方法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以完整的印象。還有文題照應。這種照應往往用在標題比較含蓄或含義教深刻的文章中,須加以說明、注釋。還有細節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復出現,可以突出細節運用的典型作用。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奔流的大江大河,滾滾東去,氣勢磅礴而又不乏婉轉清美,帶給人力量的同時又給人以柔美的享受。而所有的這些都要有好的設計構思,完善的謀篇布局,縝密的思路情節,未雨綢繆才能夠寫作時游刃有余,源頭活水源源不斷才能夠使文章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