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曉霞
2015年新疆新課標語文試卷,在重視知識、能力考查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思維方式的考查。文言文穩中有變,舍棄了原本的實詞,代之以句讀和傳統文化知識的考查,更加根本化,人文化,對于理解歷史文化的考生來說并不困難。
每年拿到高考試題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感慨一番。有意料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有許多成功的收獲,也會有無盡的遺憾。反思高三整個的備考過程,不難看出:
一、做題與講題的關系處理的還是不夠理想
當我們看到高考題之后,難免會產生這樣的感慨,我們真地沒有必要做那么多的題。盡管我們總是試圖少做一些題,但難免心里不安,唯恐漏掉某些題會吃了虧,實踐證明,指望做上高考題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做題數量精選是前提。
每一位高三的老師都會很下功夫的把知識準備的很到位,但教師備課、講課到位,學生的學到位了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在自己的課堂上改該反思的問題。講和學生悟的沒有處理好,教師的講課只能是一廂情愿。最終也不可能在高考試卷上“修成正果”,處理好講與學的關系比教師一位的講要重要的多。
二、注重規律和技巧,輕視感悟和理解
高三的老師都會給學生講到答題技巧,答題格式,題型規律。高考備考復習,規律性的東西真地是太多太多了,尤其是現在的資料這么多,一個又一個的解題法寶向學生撲面而來,學生都來不及躲閃就被情愿的接受。但從實際操作中看來,規律、技巧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想想看,沒有對文章的基本的感悟,光背過那些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規律性的東西要講,但它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像對于閱讀教學來說閱讀思考、理解感悟、習慣培養應該更為重要。而在這一方面我們有時有些本末倒置了。詩歌鑒賞尤其如此,把手法、技巧讓學生爛熟于心,但卻忘了學生不理解詩句,再直白點說就是沒讀懂詩手法、技巧沒出用,不然的話做再多的詩歌題,學生依然也是模糊不清的。就好比學生拿了好多工具要去砍樹,工具很多,砍、斫、削、劈的方法技巧也都爛熟于心,但很可惜不認識“樹”為何物。所以,應該回歸語文的本真,注重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也就是把“語文”先學好在去學習分析、肢解語文的內在含義。
三、試卷的量大而質不高
語文學科的復習,一定不能走大量做題的路子,題目要精選、精講。像成語、病句等內容,要從高考題中篩選出典型的設誤點,讓學生對語言有明顯的感悟點,并教會學生學會分析句子結構,這是提升能力的上策。今年的實用類文本閱讀,今年的第三小問顯然是平時沒練過的,但細細分析來,考察學生的對重點語句的分析能力目標并沒有變。重點看學生查找這學期的答卷中,知識點與解題思路、方法、技巧均具備,但得分仍不全的題型。
四、對傳統題型的深度領悟不夠
在我們的復習備考的最后階段,教師難免會有猜題、押題的思想。對某些題型,總是要有些想當然,比如說能考什么,不能考什么,其實屬于課標的要求和考試說明中的內容就都是在可考之列,應該扎扎實實地備考。平時里對學生常灌輸這種思想,學生就會有所忽略。還有部在后期我們一味忙碌創新題型去了,其實今年的高考語言文字運用考得就是老題型,當然并不能不管新題型,我們要注重回歸,傳統和創新應該是一體的,有所繼承,才能有所創新。
五、朗讀與背誦日趨弱化
臨近高考,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關注天下最大的一道題——作文,朗讀、背誦平時積累的可用的名言、好用的事例以及論證結構好、富于思辨性的范文。比如“新聞點評”的觀點句,是否有足夠的準度、高度、深度,以達精益求精,力求讓最易得分的此題得高分,乃至滿分。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總是把這些朗誦與背誦布置在課后,學生也是草草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最重要的感悟、理解能力就被我們扼殺了。
三年的備考,一朝的高考都已經塵埃落定,付出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總結一下,反思一下,只盼望能在以后備考的路上,更有方法,更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