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一、有效利用網絡教育資源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語文學習氛圍
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語文學習氛圍,教師可在教室里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名句或對學生提出閱讀行為要求,創設一個安靜的讀書氛圍。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經典作品和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的名家配樂朗誦,跟學生一起閱讀、分享。學生置身于這樣一種氛圍,一定會受到感染、熏陶,從而激發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重視學法指導
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具體的形象的知識,而多媒體呈現知識內容,形成情晰具體的映像,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所以對小學生的學法指導,不是進行抽象的講解,而是應結合具體內容的學習,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手段,逐步進行滲透。
(三)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師都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全程參與互動,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聯想力等得到強化。
(四)運用多媒體正確評價,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為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的積極性,教師除常規評價手段外,還可以運用實物投影儀將學生的作品顯現出來,讓大家欣賞、評價,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利用本地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巧用課外讀物 豐富課內生活
巧用報刊雜志。首先,教師平時要多積累報刊雜志,選取有價值的文章分發給學生閱讀分享。其次,讓每個學生一周找一至二篇自己認為最好的小文章、小故事,及一些知識點,輪流讀給同學聽,這樣使學生既學會了從讀物中篩選信息,又從同學讀報的內容中獲取了相關的信息。鍛煉學生的聽的能力及獲取信息的能力。
(二)挖掘本地人文 ,關注本土文化和校本文化
1.挖掘本地人文,激發學生興趣
綿陽是大禹出生地,當代科技城,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涪翁、李白、杜甫、王勃、歐陽修、鄧稼先等歷史名人曾涉足于此,有著諸多的文化遺跡,仙魚橋、富樂山、富樂堂、李杜祠、越王樓、科學家公園、博物館等處無不向游人講述著綿陽歷史的滄桑。因此,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輔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于老師和孩子來說不僅簡便易行、經濟實惠,而且十分必要。在給學生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我們可以帶學生到博物館看文物,看大禹治水浮雕,到科學家公園看四大發明;在講古詩詞散文時,可帶學生到李杜祠,富樂山碑林;在講山水景致時可帶學生游三江水庫、富樂山 ,讓學生有直觀印象從而產生對家鄉的熱愛;在講祖國的富強繁榮時,可讓學生回顧綿陽科技城的發展,可帶學生參觀科技城博物館。總之,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自覺接受人文熏陶,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不二法門。
2.挖掘慈濟文化,關注感恩文化
慈濟朝陽學校是2008年“5.12”大地震后由臺灣慈濟援建的學校。學校的一磚一瓦無不凝聚著臺灣慈濟人對祖國大陸人民的深情。因此,感恩文化已成為我們學校的核心文化。以小學語文教學為載體,挖掘慈濟文化,傳承感恩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慈濟文化傳遞的“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精神和“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的“普天三無”理念以及“慈善是人類希望、醫療是生命希望、教育是社會希望、人文是心靈希望。”的四大志業都是我們應該積極傳承的核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