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橋寶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薄霸谡Z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庇纱?,可以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這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必然要求,這一標準的提出,必然帶動教學理念的更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拋開傳統的教學思路,避免過度的關注文本的主題卻淡化了文本,特別是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審美特質。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雙眼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文本特別是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去體味祖國精湛的語言文字所營造的美妙意境,從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陶冶了情趣,提高了審美能力,使語文教學既讓學生賞心悅目,又使學生獲益匪淺。
一、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許多美學因素和美學內涵,語文中的美包括語言結構美、藝術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向學生展示語文中的美,為學生創設和諧、優美、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氣氛。讓學生帶著一定的感情色彩,對所學的課文進行鑒賞、玩味,從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課文煥發出無限生機。
語文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幾乎無處不在。1.自然景象和建筑藝術所呈現出來的“圖畫美”。例如,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一課中的“圖畫美”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受到熏陶和啟迪。2.結構藝術之美。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幾字卻展示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潔的品格,精巧的構思,恰當的剪裁,充分展示了文章的結構藝術之美。3.語言文字之美。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文,排偶句式的使用,鏗鏘悅耳的韻律,本身就是一首音樂,給學生以無窮的美的享受。4.風俗人情之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所虛構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之所以為人們所向往,主要就是因為這種生活畫面所展示出來的和平寧靜的生活環境以及風俗人情的美,讓學生難以忘懷。5.思想感情之美?!缎∠锷钐帯芬晃闹愿腥?,就是因為里邊流落出來的濃濃的親情充滿人性情感之美。6.人格精神之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除了文章所展示出來的語言藝術之美、結構藝術之美以外,就是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胸襟,這是現代人都為之汗顏的一種閃耀著光輝的人格精神,這本身就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美。
語文教師應善于運用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進行學習。語文課堂處處都有美的因素,教師要善于挖掘,并把美學教育自然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形成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利用課堂組織好美學教育
1.在朗讀、誦讀中體會語言文字之美?!皶x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中應重視讀,特別重視朗讀。朗讀能促進思考,有助于理解,朗讀還能培養語感,讓學生于讀中體會語言的靈動與流暢之美,體會精彩的描寫、精辟的論辯、濃烈的抒情,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與多姿。朗讀要重視朗讀技巧,如果沒有感情、平平淡淡地念,就不能通過抑揚頓挫的音節表現作品的內涵,更不能體味詞句其他方面的美。所以,朗誦時應帶感情,體會文本的意境。不讀,不知其意;不讀,不明其理。學生通過帶感情的閱讀,能夠更正確地辨別是與非、美和丑,能夠讓學生塑造他們自己的個性美與心靈美,能夠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散發自己的智慧。
2.于閱讀理解中感受思想感情之美、人格精神之美。要營造美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巧妙引領,激發教學智慧,做課堂的組織者、傾聽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合作者。所以,語文課堂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學得主動,能自主閱讀,自主感悟。使教室里書聲瑯瑯,各抒己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會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很多審美教育都是在閱讀教學中完成的,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于關鍵處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緊緊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體會作品中的形象的人格精神之美。教師的點撥和啟發往往會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緒萬千,使學生在瞬間感受到美的存在。
3.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體會作品中的圖畫美。作品當中描繪的優美的自然風光、壯觀的建筑藝術,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優秀素材,但是,只有學生把文字幻化成圖景、畫面,他們才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讓學生能充分再現作品中的畫面。
三、走出課堂,把審美教育延伸到課外
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僅靠課本上的課文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給學生補充許多課外的美學“養料”。學校生活豐富多彩,是學生學習的好地方,社會更是一個大課堂,與學校相比它更廣闊,內容更豐富,可極大地拓寬學生美育的活動空間。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花鳥等樸實的天然因素,也有活生生的簡單而復雜的人文因素,課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蹤影。教師應當將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有效地延伸向課外,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只要廣大的語文教師有意識地挖掘審美素材,有目的地在語文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審美教育,就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養成,讓學生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