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玫
一、轉變角色,營造氛圍
傳統的語文課少不了語文教師的自我表演展示,老師們都不愿意從神壇走下來把課堂陣地還給學生,當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提升,接受的知識逐漸廣博時,也許你的表演就不再讓學生感興趣,這個時候,學生的學習就變得極為被動,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絕不能再是教師居高臨下,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管理學生服從的關系,我們必須要轉變角色,努力構建一種互相幫助,和諧平等的關系。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學。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要努力把課堂變成民主和諧的天地,自主探究的樂園,文明傳承的圣地,平等合作的殿堂。這樣,教師才能更好的推進情境的架設,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去體驗,去完成與文本,與老師心與心的碰撞,靈魂與靈魂的對話。
二、創設情境,引入體驗
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研讀文本,體會作者情感,要給學生提供有助于學習的情景資料,誘發學生積極參與感悟,我們可以使用幻燈片、視頻、錄音等輔助教學手段,創設佳境,幫助學生感悟體驗。比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課,我用幻燈片,給學生展示了康橋,河畔的柳枝隨風擺動,再加上憂郁的背景音樂,學生仿佛真的被帶入到當時,那縷縷情絲在學生的朗讀中便可感受到。這些情境的創設,讓學生不由自主的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情感融入課堂。
三、激發聯想,分享感悟
聯想和想象是體驗式教學的雙翼。在閱讀中,教師要激發學生扇動聯想和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縱意勾畫、涂抹、生發,充分完成對作品形象的再創造。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創設好聯想和想象的發生點,結合課文某個細節創設情境、鏈接生活,讓學生在例舉中感悟、表達中述情等等。有時還會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作者當時的年代,如果和作者有相同的境遇,會有什么想法,學生經過這樣的情感體驗,更能把握詩歌主旨以及詩人情感。想象閱讀體驗教學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以其獨有的主體性、體驗性、開放性、創造性的特點,在師生共同面對同一文本的情況下,教師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與形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進入想象的世界,從而體驗文本的意境,在想象中完成對文本的豐滿。同時,引領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激發新的火花,讓閱讀更具有個性,更富有創造性。這個時候再讓學生來分享感受時,學生的答案就不會只拘泥于干巴巴的詞語,他的答案不僅會有對文本的深刻認識,還有著自己體驗的反思。語文課堂面臨的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四、師生合作,收獲快樂
在語文課堂上不僅要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師生的合作也很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必要條件。首先,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問題,設計學生樂于參與,樂于體驗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積極性。在上《庖丁解牛》一課時,教師課前編寫導學案,讓學生在課前解決文言現象,根據課下注釋自行翻譯課文。課堂上老師先以小組競賽搶答的方式檢查預習,學生積極踴躍。接下來將提前設置好的問題給學生,如“找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解牛場面給我們什么樣的感受?”“探討庖丁的“解牛經””“從這篇課文中我們應該可以讀到那些人生道理呢?”,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引導,整堂課下來,學生不僅在字詞積累上有所收獲,更通過合作探究從文本中收獲了做人處事的心得。這些過程如果沒有學生的真心體驗,是不會有這些收獲的。同時這樣一節課上下來老師也覺得心情愉快,不但完成教學任務,還從學生的快樂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