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偉強
背誦,作為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應該得到發揚。可是,在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少人對這一基本功持不以為然的態度,一是認為它已不符合語文教學改革的潮流,而將它摒棄;二是從應試的需要出發,說客觀性試題分值減少,主觀性試題分值增多,背誦已失去了意義。因此,在中小學,幾乎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就連課本中指令背誦的內容也被置之不顧了。課堂上有的只是對課文內容“碎尸萬段”的分析,語文課成了學生的催眠曲。學生在校幾年、十幾年,結果仍是腹中空空,言無珠璣,為文時常常要搜索枯腸,苦思冥想,仍然是無事可敘,無物可繪,無情可抒,無議可發,而難以成篇。古人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從何而來,那主要就是靠背誦積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是指什么呢?那就是熟讀成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破”字,難道不是熟讀成誦的意思嗎?我認為,語文教學想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認真抓好“背誦”教學,才能真正解決學生頭腦中“腹中空”,“根底淺”的弊端。
一、背誦能夠為寫作蓄源。
如果說背誦是為寫作蓄源的話,那么寫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不讓學生背誦而求其佳作連篇,豈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學者張溥,他每讀一部書,都要用蠅頭小楷工筆抄寫一遍,然后燒掉;接著再抄再燒,如是者七,遂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七錄齋》。很明顯,張溥這“七錄”,實際上是把別人的書錄在心紙上了,所以他才詩文敏捷。“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郭沫若,驚人的“背功”令世人驚嘆;三味書屋中的魯迅讀的書逐步加多,自然 “背”的書也逐步加多,而且他能將先生誦讀的晦澀難懂的書,一生記住;巴金十二三歲就能背幾部書,《古文觀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深有感觸地講:“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后來寫了二十多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茅盾更是能任由別人抽考背誦《紅樓夢》的任一章節。如果這些大家不能背那么多書,其結果就不可能是現在的情狀吧。可見,這背誦是與寫作緊密相連的。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細流蓄水成淵一般,為他們創作之流備足了豐富的水源,因此才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燦爛詩文傳誦……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寫作規律:背誦能為寫作筑壩蓄水,只有大量儲存,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輸出。現在的學生本身就不好閱讀和寫作,如果不以教材為資源記一些,寫作時他哪有話可寫呢。高中教材中那么多優秀的詩文,在教學時,如果強調學生記誦積累一些,那么寫文章才可能有話可寫,他的語言才會有點味道。
二、背誦能夠增強理解能力。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理自知”。理解是需要“識記”作基礎的,但如果沒有“背”的基礎,理解是不可能的。“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后講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一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下來,在兒童時卻是一種樂事,……我現在所記的書大多都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的意味都是深長的。”朱光潛老先生的這一番話,應對我們有所啟發:語文教學首先應該強調“背”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熟讀成誦后,自然就理解了。中小學生理解力較差,頭腦單一,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正是在無憂無慮的大腦中大量儲存信息的極好時光。這一階段,不能要求學生什么都理解了以后再去記憶,還真的要來點“死記硬背”。事實上,一個人等到理解力強了,恐怕背誦的大好時光也就過去了。應當趁年紀小,精力旺盛,記憶力強時大量背誦。就像牛兒吃草一樣,先搶著囫圇吃進去,到吃飽了以后,再臥下去慢慢反芻、咀嚼、消化、吸收。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理解了書義,也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分析、理解能力,對生活自然也有了正確的觀點、態度。單純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那是無趣的,比如高中語文教材上每冊都有詩詞歌賦的賞析,老師如只從頭分析講解,那學生定當作催眠曲了,因為學生沒那么深的感觸,也沒有那么高的欣賞水平,倒不如讓學生先背誦,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而且課堂還多了讀書聲,添了幾多生趣。
三、背誦能夠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善于利用背誦來激發學生的信心。大多數學生好勝心特別強,他們渴望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就要抓住這一點,借此來幫助差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筆者在指導學生背誦時,嚴格“背”的要求,豐富“背”的形式,不分差生和優生,都落實到位,但各自要求不同。差生只要能將最基本的東西背下來,就給他鼓勵,給他表揚,并在該文標題邊寫上一句評語。差生在背誦中嘗到了成功感,內心很激動,他定會更賣力地去背誦,去學習,老師借機再給他“扇風點火”,激發他的信心,這樣他漸漸地就會融入語文學習中去。當然,不能只背誦了就算完成任務,有很多學生能背誦但就是寫的時候要出錯,所以最后還要通過默寫及時糾正錯別字,這樣學生記憶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閱讀細心的習慣。即使成績差的學生只要老師指導到位,他都能夠達到要求,在考試時名句填空一題也能得分,從而也提升了他學習語文的興趣,自然也有了學習語文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