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英
【摘要】“語文”是“語言系統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體”,語文不只是實際與思維的語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載體。離開了“語言系統”,“人文精神”無以承載;離開了“人文精神”,“語言系統”便成了無靈魂之空殼。
【關鍵詞】語言系統;人文精神;語言工具;文學性;藝術性;返璞歸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是由多重性質構成的綜合體。可是長期以來,人們更為關注的是它的工具性、知識性、技能性、科學性,而往往忽視了它的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梢姟叭宋慕逃钡膹娀?,構建一個人文化的語文課堂,又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究其根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
一、影響當今中學生人文精神的三個世界
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及其統一。而當今教育的主體——中學生,他們并不生活在單一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現實世界”“虛擬世界”這三個世界中。這三個世界對中學生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想世界的功利與錯位。二是現實世界的沖擊與無奈。三是虛擬世界的紛亂與失范。因此,在語文課中滲入人文文化刻不容緩。
二、人文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做人
首先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責任感的基礎。道德感、責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積淀。其次,人文文化使我們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以升華。再次,文化可以給我們很多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和人生哲理,幫助我們了解世界和自己以及對社會的責任。
三、失落的人文教育呼吁語文教學回歸文學本性
當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語文教學仍舊多以練代讀,以訓練能力替代心靈感受,語文課變得復雜、沉重、尷尬。因此,語文教學是到了刪繁就簡、返璞歸真的時候了。那么,如何用語文構筑一個人文的、情感的、審美的世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良好的個性?
(一)構建以熱愛為目的的語文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大綱》及《語文課程標準》中都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這類的目標規定。新課標更是提出了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培養,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熱情。
譬如,首先要上好新生入學的第一節語文課,用豐富的、新穎的內容吸收學生,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學生引入廣闊無邊的語文天地,暢游于異彩紛呈的藝術殿堂。
其次,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開始,采用情境導入,懸念激活、朗讀激情、聯想引發、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學生心弦,引發學生的探求熱情,使學生“想知”和“樂知”,全身心投入語文學習中。
(二)讓情感回歸語文課堂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的情感品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
1.選好課文,激發情感,有效地進行人文教育。進行人文教育,選好課文要比理論上大力倡導強得多,選擇文本中那些“意義和情味”同作者旨趣相同的語言文字,是情感的載體,是人文精神的再現。例如,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體會到作者追求美好、獨立、自由的情懷……
2.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構筑喚情結構,陶冶學生情感。
下面我就執教散文《我與地壇》的過程談談自己的體會。
(1)采用情境式教學,豐富學生情感,以情導情。
首先,我采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雅典殘奧會上運動員奮勇拼搏的鏡頭剪接,并配入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讓學生在形象圖片、激越的音樂聲中進入特定情境,激發學生對殘疾人命運的關注,快速走進文章主題,走進主人公史鐵生用十五年時間參悟的生命價值——《我與地壇》。這一下便拉近了作品與學生的距離,為形成師生互動情狀打下基礎,拉開了序幕。
接著,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牢牢抓住“我·地壇·母親”三者關系,解讀文本。于是,我抓住文章描寫“地壇·我·母親”的精彩段落,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充分發揮語言激情作用,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至此,“一石激起千層浪”,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溝通,讓學生感悟到:其實正是史鐵生的母親向他提供了地壇,地壇向他提供了生機,生機為他帶來了成功;也正是母親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地鼓勵史鐵生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為了抓住這一契機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從史鐵生的母親形象入手,進行關于母親的審美閱讀后,進一步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于是,在學生聲淚俱下的閱讀后,順勢拓展延伸,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母親最讓你感動的一刻……隨著滿文軍《懂你》在教室緩緩響起,同學們積蓄的情感一下噴發出來,紛紛發言……過后,不論發言的,還是沒發言的;不論男生,還是女生,都早已趴在桌上泣不成聲。接著,師生齊頌《游子吟》,當“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尾聲回蕩在教室上空之際,我又再次把同學們情感推向高潮,最后把張喜琳的《期盼》作為結束,隨著背景音樂《燭光里的媽媽》響起,同學深情地朗誦著……
(2)結合文本進行隨文練筆,張揚學生的情感。
此時,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情感交融的好時機進行練筆,幫助學生張揚情感。因此,詩朗誦一結束,隨即屏幕上便顯示課后作業:清末學者王國維說“真正的文學在于能給人心靈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間”。史鐵生以“苦難”之弦奏響了生命的最強音,它能激起我們心弦的共鳴嗎?課下寫一篇讀書札記,參考題目《母愛無聲》或《讀懂苦難》。
(3)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實現科學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
至此,孩子們人文、情感世界也被徹底打開了,最后,我又安排一課時,以“借鑒吸收”為主旋律,從“寫作與語言”這兩方面,引導學生從文本科學性角度進行歸納總結,學會用新鮮、奇崛的創新語言描寫客觀世界。這樣,就巧妙地把語文學科科學性、人文性高度統一起來,最終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新課程目標。
語文的世界應該是人文的、情感的、審美的世界,語文課應成為打開孩子們人文、情感世界的鑰匙。作為語文教師便是要充分利用課堂、文本教會孩子們正確運用自己的笑與哭。當語文課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淚的時候,那么語文課也就成功了。讓我們共同努力,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濃濃的人文情懷,讓語文課堂成為激蕩、抒寫學生情感的海洋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