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即班級授課制,從夸美紐斯《大教學論》四個教學的“形式階段”,到現在已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在中國實行也有百年的時間。 新中國成立之后,以凱洛夫教育理論為基礎的五環節教學法,得以廣泛傳播,逐漸轉化成實踐形式,扎根于千百萬教師的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
【關鍵詞】教學模式;“四四三”;高校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者肖川曾經說過: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站在改造國民性、重塑民魂的高度,審慎的規劃我們的教育行為,解放被禁錮的心智,舒展被束縛的個性,使僵化的頭腦能夠異想天開,使萎縮的人格能夠大放異彩。
因此,語文高效課堂要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人為本,按照學生學習、認識和成長的規律,把“學生的”原原本本地交付學生,呵護學生的天性,讓每一個生命自然成長。高效課堂的靈魂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主張“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
怎樣改變落后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努力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教育思想呢?近幾年,我們對課堂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通過反復的研究和論證,逐步探求、提煉,最終確立了“學教合一,四四三”課堂教學模式。
“四四三”的第一個“四”指貫穿課堂及其前后的四種學習時間——預習、學習、練習、復習;第二個“四”專指課堂授課的四個時段——預檢與導航(約5分鐘)、學習與展示(約25分鐘)、解疑與升華(約5-10分鐘)、檢測與反饋(約5-10分鐘);“三”是指“傾聽、互助、自主”,即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三種主要動作形態。“四四三”課堂強調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學教合一”,實現了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學生與學生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創造權還給學生,既鍛煉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合理表達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學習變得更為積極主動。
“四四三”模式讓“教室”真正變成“學堂”,讓尊重和理解成為學生心靈園地開放的花朵,讓管理和設計成為學生高效學習探究的引橋,讓課堂和教師成為學生主動求知進取的家園,讓思維和探究成為學生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做自己的靠山。
在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包括我在內的二中老師的教學隨之發生了轉變。教學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差異成因實際,充分應用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協作性,適應了不同層次學生對不同學習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突出矛盾,為我們的教學過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語文新授課,實施如下方案:
一、檢查與反饋
每節課前,有效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引導他們從自看、自查、自讀三個方面入手,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對課文加以理解。
二、先學后教與自主學習
教師在導入新課出示本節課學習目標后,學生在教師導航前提下自主合作探究,突出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互動、展示。這個環節大約需要30分鐘。
(一)明確目標
大海航行靠舵手,一個明確而適當的教學目標就是學生學海拼搏的引路人。定向有大小之分,大方向是教師對于高考風向標的把握和判斷,是教師對于每冊教材以及每個模塊的靈魂性東西的指向。而小定向則是每節課必備的,是一堂課學生所要解決的具體指向。
(二)學生開展自學
學生按照教師設定的目標自學,通過“讀、圈、查、分、畫、批”六種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老師明確出示各個小組的討論內容與任務。小組長帶領全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
1.組內作業互傳,見賢思齊。
2.組內交流討論見解,思維碰撞、互通有無。
2.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將討論后仍不明白的問題記錄下來,準備下一環節提問。
4.小組長做好協調調控,布置任務安排,代表發言等。
(四)高效展示
1.讓更多的小組成員參與展示,展示分為口頭展示、書面展示和黑板展示。
2.一個小組展示時,其他組要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勇于挑錯,誰挑出錯誤或提出有價值的疑問,給誰的小組加分。
三、答疑與解惑
對小組合作探究后依然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學生自由提問,教師解惑。教師的講解和點撥以方法教育為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要注意培養他們良好的策略意識,良好的思維習慣,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
四、我的收獲
學生自我總結這節課的收獲。梳理知識點和能力點,總結方法規律。
五、布置作業
結合導學案,分層次布置自主學習作業。
實踐證明,“四四三”的課堂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給語文課堂注入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在轉型的“四四三”課堂讓學生學會了尊重、接納和幫助他人,學會了與他人和諧共處和共事,真正的解放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各項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
作者簡介:陳秀平,1978年生,女,山東省青島市人,文學學士,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