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涌
第一眼看到他的作品,就會想起畢加索。也許,西班牙人的浪漫熱情,既滋養了畢加索,也滋養了這位雕塑家——大胡子戈勃朗先生,同樣的構思奇特,造型夸張,色彩斑瀾,有人開玩笑說,這簡直就是將畢加索的畫打開在立體的雕塑上了。1月16日,在中華藝術宮展出了克里斯托弗·戈勃朗所創作的系列雕塑《哥倫布之謎》,這位當今世界級的西班牙當代藝術家的數十件作品放在中華藝術宮戶外南廣場和西廣場上,展館建筑外殼醒目但不免單調的中國紅,總算有了一抹來自異國的炫麗。
為期半年的展覽結束后,將有一件作品永久地留在上海,這也是藝術家對上海的致謝。
作為一組雕塑作品,《哥倫布之謎》由戈勃朗于2006年創作完成,其靈感來自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航海志。為了紀念人類的冒險精神以及美洲新大陸的發現,戈勃朗創作十件富有象征意義的作品。他借鑒了南美大陸印第安人的服飾與化妝,也提取了他們的舞蹈與生產勞動,所以作品造型圓滑,線條簡潔,意在展示人類最初的生活狀態,映射著原始主義。此外,作品還大量地運用了顏色鮮艷的色塊,讓顏色在雕塑平面之間流動,栩栩如生地演繹了生活在美洲大陸上印第安人把顏色“穿”在身上的文化。
但對于戈勃朗來說,此組作品的意義遠不止于此。這位來自穆爾西亞的著名當代藝術家還借著作品展示了他對藝術在人類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以及人類價值共存與發展的思考。
這樣深刻的思考讓戈勃朗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了城市的公共空間。這些年來,他不斷地受邀為不同的城市空間進行創作,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努力尋求藝術與城市中不同元素的平衡:拉近作品與觀賞者的距離和美化他們所居住城市環境間的平衡;人性與有效城市規劃間的平衡;現代城市中心與都市生活文化間的平衡。《哥倫布之謎》便是戈勃朗對這些問題思考的成果。通過運用多種形狀和色彩,雕塑作品不但為空白單一的城市空間增加了顏色,也帶去一份趣味。戈勃朗還充分運用他在平面畫作上的經驗,將色塊延伸只雕塑邊緣之外,柔化雕塑的邊角,重新定義色塊之外的雕塑表面,讓整個雕塑在空間呈現上展示出更多的可能。而開放性的造型和色彩組合也很好地吸引往來人流的眼光,讓在城市中的人們停下匆匆步伐,去欣賞,玩味,思考這些雕塑的意義。不管他們對作品本身的理解是否一樣,這駐足本身已經給人們單一的日常生活帶去一絲變化,打破了人與人之間冰冷的墻壁。

戈勃朗的雕塑作品《哥倫布之謎》。
這組獨特的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便在世界范圍內巡展并在多個城市的標志性地段展出,例如:馬德里的普拉多大道,紐約的中央公園和百老匯。他還曾受邀參加多個國際重要雕塑展,荷蘭Volden國際雕塑展覽ARTZUID便是其中之一。
戈勃朗多元的創作手法都得益于他50多年的創作經歷。他曾在法國與意大利學習深造,如今居住在西班牙和美國兩地。戈勃朗有不少作品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比如巴塞羅那奧運會壁畫、薩利維亞世界博覽會壁畫、雕塑“Atlanta Start”等,平面作品也有,比如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的官方海報等,他與國際奧委會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展示了旺盛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許多國際大城市的公共空間中都展出了戈勃朗先生的藝術雕塑。一些歐洲與美國的著名城市也在其主要街道和廣場陳列他的藝術品。此外,很多城市還將戈勃朗的雕塑作為城市藝術性標志,點亮城市,提升氣質。
戈博朗對上海很有感覺,稱它“處處彰顯和體現了當代藝術先鋒”,并希望上海市民能夠通過本次展覽更好地了解拉美藝術,他也表示今后可以將更多的西班牙藝術作品帶來中國,將中國的獨特文化和藝術帶去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