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群
將《霍比特人》視作《魔戒》前傳符合電影營銷的手腕,但實際上《霍比特人》生于1937年,為1954至1955年出版的《魔戒》系列的老大哥,只是彼得·杰克遜的電影轉化了時序,《霍比特人》反倒成了《魔戒》的小弟。相比《魔戒》宏大的史詩格局,《霍比特人》的歷險也顯得小兒科,因為原著《霍比特人歷險記》乃托爾金為兒子所作,本就是一部歷險童話。
電影版有《魔戒》大成在前,市場的呼喚固然要延續前作遺風,對原著童話的叛離不可避免。然而彼得·杰克遜打造夢回中土的第一部《霍比特人:意外旅程》時,一方面想把《魔戒》的料做足,另一方面又深陷原著的童話困局——開篇惡龍史矛革和霍比特人之家的敘述并不魔幻,反而更接近童話和喜劇的氣質。直到后程與食人妖邂逅,向迷霧山脈進發,電影才算漸入佳境,總算回到了《魔戒》的氣質軌道。
可是到了第二部《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戰》時,風格又走偏了,幾乎再回到童話軌道。這一部最大的賣點是巨龍史矛革,但好萊塢關于龍的傳奇影片眾多,史矛革絲毫談不上優勢。幾個重點橋段并無太多魔幻色彩,顯得小打小鬧——這些放到《魔戒》三部曲大餐中,充其量只是花椒大料,以至于《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戰》最后成了六部中土系列中的雞肋之作。
兩部都不怎么成功之后,導演彼得·杰克遜似乎把勁頭都憋在了第三部《霍比特人:五軍之戰》中,終于為中土迷奉上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收官大戰。故事緊接上一部,開篇就用火海戰術擒拿眼球,但這一部要裝載的戰斗場面實在太多,幾乎沒費太多周折,就讓巴德一箭KO了不可戰勝的史矛革。阿爾溫、愛隆和白袍巫師幾大《魔戒》元老解救甘道夫并大戰索倫一役,也成了小插曲,故事隨即轉入寶藏之爭。沒等奪寶大戰打響,半獸人又接踵而至,讓奪寶之爭一個九十度大彎,轉入正邪大戰。
制作上無可挑剔,但這收尾的第三部,在結構、敘事和人物定位等方面,仍然給中土迷留下詬病之處。故事轉場不是靠臺詞,就是生拉硬拽,起承轉合的過渡均缺乏手段。這也難怪,原著五軍之戰的篇幅并不大,不過是奇幻歷險的一個插曲,到了電影里卻成了饕餮影迷的終極追求。
為了突出這場波瀾壯闊的戰斗,幾大利益集團的政治拉鋸都被扯了進來,可是當一幫被寶藏蠱惑的英(強)雄(盜)與半獸人廝殺時,已無正邪之別,人物全塌了——索林成了背棄諾言的鐵公雞;精靈王在見死不救的基礎上又添強盜罵名;巴德強取豪奪不盡地道;唯巴金斯始終如一堅守初心,結果不僅主角地位被徹底淹沒,高潮該有發揮時又被打暈過去,成為一個錯過高潮的“見證者”。沒想到13年詩史般的中土追逐,最后沒了英雄,只剩傳奇。
其實這第三部大可將史矛革之死劃到第二部去,既解決了第二部內容空洞、缺乏大場面的問題,又解決了第三部史矛革開篇就輕易被巴德射死的唐突。第三部起于阿爾溫、愛隆和白袍巫師大戰索倫以及難民向孤山的進發的平行剪輯就很好,騰出的篇幅用于梳理幾個主要人物內心世界的轉換,那樣一來,眾人物皆有得救。
歷時13年之久的中土之旅就這樣戛然而止,留下了無窮回味,也留下了不少遺憾。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讓彼得·杰克遜先拍《霍比特人》,再拍《魔戒》,那該有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