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張茜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宋】陸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農歷十二月謂之臘(臘)月,臘為祭名,歲終祭眾神之名。周代臘與蠟各為一祭,臘祭祖先,蠟(zhà)祭百神。秦漢改為臘。《說文》:“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聲。”臘,本讀為盧盍切,與獵同音同義。鄭玄注《月令》曰:“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也。”《風俗通》亦曰:“臘祭,故其祀從肉。”《風俗通》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大祭以報功也。”臘祭之日,為臘日。周以今農歷十月為歲終之月,故臘日在孟冬之月。漢后行夏歷 ,以十二月為歲終之月,因臘節在十二月,故后世以十二月為臘月。臘也作“臈”,今簡化為臘,遂失本義。臘字原有,讀為xī,意為乾肉。臘日,為臘月祭祀百神之日。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
從先秦起,臘祭是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感謝百神保佑,使得農業大獲豐收。此外,還要舉行驅鬼逐疫求吉利的儀式,古代叫驅儺。從宋代開始,受佛教影響,祭祀眾神的臘日演變為慶賀佛祖誕辰的浴佛日,民間謂之臘八節。
一、臘日習俗
1.臘祭
蠟、臘在周代是年終歲末的兩個祭祀活動,臘祭祖先,蠟祭百神。《玉燭寶典》:“蠟者報百神,臘者祭先祖,同日而異祭也。”蠟是報謝與農事相關的諸神,在野外舉行,年成不順的地方不舉行蠟祭;臘是祭祀先祖,在宗廟里舉行,不會因年成不順而廢止。可見上古的蠟祭實際是慶豐收報賽節日,形同狂歡節,場面異常熱烈。《禮記·雜記下》記孔子的學生子貢觀看了年終蠟祭的狂歡活動,孔子問他快樂否?子貢回答:“一國的人都像瘋子一樣,我不知道這有什么快樂?”孔子說:“人民辛苦了一年,才滋潤這一天,其中道理不是你所能了解的。”
戰國時期,以“臘”統稱蠟、臘二祭。秦國也繼承著中原的臘祭,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6年)“初臘”[1]。《史記正義》曰:“十二月臘日也。秦惠文王始效中國為之,故云初臘。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十二月,始皇為求仙術,更名臘曰“嘉平”,用恢復夏代臘祭的名號,來求取長生之術。漢代改嘉平為臘,周朝重視的“臘先祖五祀”的臘祭內容,在漢代禮教政治的背景下重新受到社會的重視。臘祭在漢代同樣是歲終大祭,但已不像上古三代那樣作為朝廷大禮。臘日在漢代民眾生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融入到逐漸形成的歲時節日體系之中,成為重要的民俗節日。人們主要把它作為一個民俗節日進行祭祀慶祝。
漢朝民間的臘祭突出宗族倫理的內容,祭祀先祖,團聚宗族。《列女傳》記述了一位寡母“臘日休家作”,在自家的“歲祀禮事”結束后,又趕到娘家,因為娘家人“多幼稚,歲時禮不備”。她回家的目的是要幫助家人行祭祀祖先之禮。可見臘日祭祀是當時家庭普遍必需的節俗項目。即使是貧困的窮人,臘日亦要設法祭祀先人。
人們在臘日期間休息、團聚。漢朝的鄭玄十二歲時,隨母回家,“正臘宴會,同列十數人,皆美服盛飾,語言閑通”[2],場面熱鬧 ;嚴延年任官洛陽,其母從東海來,“欲從延年臘”,過完臘祭正日,才回東海。[3]臘日是歡聚的節日,即使是囚徒也有可能假釋回家過節。虞延任淄陽令時,“每至歲時伏臘,輒休遣囚各歸家” [4]。《史記·天官書》記述了西漢時臘節的情形,“臘明日,人眾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東漢時臘日依舊是慶祝日,“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5]。民間的宴飲習俗從漢代至唐代傳承不輟。
先秦時代以田獵所得禽獸作為臘日祭品。秦漢祭以豬、羊。羊豕之祭本是士人之禮,后為一般庶民所用,其中臘日用羊成為漢代臘祭的特色。漢代臘日用羊,是一種習慣,其源于古代社會的求吉心理。《漢書》載西漢民間“歲時伏臘,烹羊炰羔”[6]。《說文解字》:羊,祥也。羊、陽音同,羊代表陰陽之陽,也是吉祥之祥。
2.饋遺
臘日節朝廷有賞賜官吏之舉。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每到臘日賞賜每位博士一只羊,有一位叫甄宇的博士為了解決分羊時大小肥瘦的矛盾,主動擇取瘦羊,因此稱譽為“瘦羊甄博士”[7]。此后通常的賞賜品是錢、牛肉、粳米、羊等。唐代逢臘日,君長要賞賜臣下頭膏、面脂、口脂、澡豆等潔面化妝用品及紅雪、紫雪、小散、中散等藥。宋吳曾撰《能改齋漫錄·臘日賜口脂》:“《景文龍館記》:‘三年臘日,帝于苑中召近臣賜臘。晚自北門入,于內殿賜食,加口脂。臘脂盛以翠碧縷牙筒。’故杜子美《臘日》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云:‘月冷天寒近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皆言臘日賜口脂也。”唐人韓鄂《四時纂要》一書記載了據說是太平公主秘法的面藥制法。該書還記載了臘日用品中面脂和澡豆的配制方法。澡豆的作用是用來洗手洗面,使之光澤。宋代臘日不僅朝廷有賜口脂面藥之舉,而且北宋都城“寺院送面油與門徒”,“閭巷家家互相遺送”[8]。南宋則盛行賞賜臘藥,《武林舊事》卷三“歲晚節物”記載:“臘日賜宰執、親王、三衙從官、內侍省官并外閫、前宰執等臘藥,系和劑局造進及御藥院特旨制造銀合。”受此影響,“醫家亦多合藥劑,侑以虎頭丹、八神、屠蘇,貯以絳囊,饋遺大家,謂之‘臘藥’。”
3.逐除
《呂氏春秋·季冬紀》載: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漢代高誘注:“今日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漢代臘日逐除,即先秦沿襲下來的歲末驅儺儀式。《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 鄭玄注:“時儺,四時作方相氏以難卻兇惡也。”四時皆有驅疫儀式,尤以歲末季冬之月規模最大,故曰“大儺”。
為什么要在歲末驅儺?傳說帝顓頊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為虐鬼;一居若水,為魍魎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喜好驚嚇小兒。因此漢代宮廷有盛大的逐疫之儺。據《后漢書·禮儀中》記載,其儀式是:選中黃門子弟年10歲以上,12歲以下120人為侲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鼗鼓。有人扮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還有人衣毛角裝十二獸,逐惡鬼于禁中。中黃門領歌,侲子和。方相氏和十二獸狂蹈,眾人不斷吶喊呼噪,前后四周搜索驅趕三遍,然后手持火把,送疫鬼出端門;門外騶騎傳遞火把出宮,司馬闕門外五營騎士接傳火把,最后將火把拋棄于洛水之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儺人師訖,設桃梗、郁壘、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杖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云。”東漢皇宮中的這一歲末逐疫禮儀繼承了先秦時代的驅儺禮俗,也是漢代民間逐疫風俗的提煉。
民間的歲末儺儀,雖沒有皇家如此氣派,但同樣隆重、熱鬧。先秦“鄉人儺”,孔子朝服而觀。晉朝時荊州人因驅儺發生斗毆,荊州刺史不得不派軍人維持秩序。可見民間驅儺的規模也不小。《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南朝長江中游地區的臘日風俗,說當時有“臘鼓鳴,春草生”的諺語。人們系細腰鼓,戴胡公頭,扮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民間戴胡公頭,當是與方相一脈相承的。臘鼓鳴者,意在驚疫鬼。宋程大昌《演繁露·臘鼓》:“湖州土俗,歲十二月人家多設鼓而亂撾之,晝夜不停,至來年正月半乃止。問其所本,無能知者。但相傳云:此名打耗。打耗云者,言警去鬼祟也。”
南北朝以后,驅儺活動逐漸滲入了游戲的性質,《梁書·曹景宗傳》說曹氏“臘月于宅中,使作野虖逐除,遍往人家乞酒食。” “野虖”,《南史·曹景宗傳》作“邪呼”。“野虖” “邪呼”并狀眾歡叫聲,詞異而義同,后世諧音訛作“野狐” “夜胡”。
《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云:“自入此月,即有貧者三數人為一火,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夢粱錄》卷六《十二月》:“自入此月,街市有貧匄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清代江南臘月間民間“跳灶王”,也是類似于宋代“打夜胡”這種驅儺逐疫形式。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一《跳灶王》:“臘月丐戶裝鍾馗、灶神,到人家乞錢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灶王’。(跳,呼如條;王,作巷平聲。)按:即古之大儺,見《月令》。”
《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跳灶王》:“月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于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案引清褚人穫《堅瓠集》云:“今吳中以臘月一日行儺,至二十四日止,丐者為之,謂之跳灶王。”《昆新合志》又謂之“保平安”,“戶各舍米,升合不等。”
這時的儺儀已漸變為儺戲,每至臘月,鄉村、都市都有人例行舞儺,貧者還扮成神鬼模樣,敲鑼擊鼓、以此為歲末乞討的方式,但它始終具有驅避疫邪的原始意味。
4.臘水、臘肉、臘酒等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貯神水》引《救人方》稱臘日之水為神水,說:“臘中貯水,來年治一切疾病,制飲食,臘八日水尤神。”因此,自古以來就有在臘日貯臘水、制臘肉、釀臘酒等習俗,人們相信在臘日前后做的食物經久不壞。明嘉靖四川《洪雅縣志》載,臘八日“收水釀酒,腌六畜肉。” 民國23年四川《樂山縣志》記,臘八日“造酒及醴與豆豉,貯水待用,謂其不敗。”清光緒六年《荊州府志》說臘月“人家汲水貯盎,謂之臘水,釀秫曰臘酒,鹽脯曰臘肉,蓋亦《周禮》之昔酒,《大易》之臘肉也。”
可知制作臘酒、臘肉習俗由來已久,先秦時代就有。唐代韓鄂《四時纂要》卷五《冬令卷·十二月》記載了造臘酒、干臘肉的方法。造臘酒是在臘日打取一石水,盛入不滲漏的甕器中,浸入三斗麴末,投下四斗熟米飯。到了來年正月十五日和二月二日先后分別再投下三斗米飯,過了四月二十八日打開。釀酒時讓酒甕露著甕身,這樣停放到三伏天不壞。干臘肉的制作方法,是用牛、羊、獐、鹿的肉,在五香調料中腌浸二夜,再用加入蔥和花椒的清鹽湯猛火煮肉,煮熟后取出掛在陰涼地方,過夏不壞,出遠門可以作為下干糧的菜肴。
江南一些地區的臘酒又稱為三白酒和桃花酒。明萬歷二十八年《嘉興府志》載浙江嘉興地區,十二月,“是月釀秫作酒,煮而藏之,曰‘煮酒’。先期用純白面作麴,并白米、白水,名‘三白酒’。”清光緒二十年《嘉善縣志》說:“其隨時而釀者,曰‘蓮花白’。” 清光緒二十年《平湖縣志》說,如果于春月在臘酒中放桃瓣少許,又稱為“桃花酒”,村釀曰“臘白”。
二、臘八節
1.臘八節由來
中國古代的臘日節慶,至唐宋受佛教影響,演變為“臘八節”。漢化佛教以臘月八日為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所以臘八節在佛家又名成道節,這一天在佛寺有許多紀念活動,這些活動中特別喝臘八粥一項,逐漸普及民間,成為大眾化的民俗活動。
今傳《荊楚歲時記》有“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句,有人說“金剛力士”,即手執金剛杵守護佛法的天神,說明南朝梁時,民間臘日節俗事象中已受佛教的影響。此說欠妥。藏傳佛教始有的“金剛杵”“金剛舞”,16世紀末才傳入中原地區。《荊楚歲時記》中的“金剛”,指五行金氣。《晉書·地理志上》:“梁者,言西方金剛之氣強梁,故因民焉。”此書的“金剛力士”,應該還是戴著“黃金四目”面具的逐疫人。又有人引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卷二十七引《荊楚歲時記》有“十二月八日沐浴轉除旱瘴”一條,說明《荊楚歲時記》有佛教影響,亦欠妥。我們認為,這還是殷商時代就有的“沐浴祓除”禮俗。
2.臘八節習俗
(1)浴佛
浴佛,以水灌佛像,行浴禮。《譬喻經》記載歸佛的“六師”向佛說:“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請僧洗浴以除身穢,仍為常緣也。”南北朝每年四月八日佛祖誕辰,寺廟均有浴佛之舉,至宋乃有臘月八日浴佛的活動。唐宋時期仍有上述浴佛之俗,唐詩中有臘月八日寺廟浴佛的記載,如孟浩然《臘月八日于郯野石城寺禮拜》一詩云:“石壁開金像,香山繞鐵圍。下生彌勒佛,四向一心歸。竹柏禪庭古,樓臺世界稀。夕嵐增氣色,余照發光輝。講席邀談柄,泉堂施浴衣。愿從功德水,從此濯塵機。”反映的正是唐代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浴佛的情景。
北宋時代仍盛行十二月八日浴佛,《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說:“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楊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說,當時南方皆用四月八日灌佛,北人專用臘月八日。宋代以后,浴佛這一習俗主要流行在四月八日進行,而且進一步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到了清代,百姓人家浴佛亦有臘月者,而僧寺則四月為多。
(2)臘八粥
北宋十二月八日興盛的重要風俗是吃臘八粥,不僅寺院,民間也流行吃臘八粥。《東京夢華錄》卷十《十二月》說: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七寶五味粥”,七寶是指制作粥的材料,而五味是說加以各種香料“五味俱全”。《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四月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設紅糟,以麩乳諸果筍芋為之,供僧,或饋送檀施、貴宅等家。’”說明南宋寺院已經把十二月八日叫做“臘八”。據《武林舊事》卷三《歲晚節物》記載,可知南宋時代杭州寺院和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制成。
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的習俗也和佛教有關。佛教把十二月八日作為釋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日。據說此前的六年苦行中,他每月僅食一麻一米,導致身形消瘦,瀕臨死亡,于是喝了一個牧羊女奉獻的一碗粥,如受甘露。當時,他說:“我為成熟一切眾生,故食此食。”喝過粥之后,“身體光銳,氣力充足,堪受菩提。”[9]因此佛門子弟于臘八成道節施粥宣傳佛主苦行修道。從《東京夢華錄》可知,佛教寺院是在作浴佛會的同時送粥與門徒,因施粥在臘月八日,所以稱臘八粥。而后來浴佛竟被施粥所掩,人們以吃臘八粥作為臘八節的內容,浴佛之俗漸淡,至明代,浴佛會代之以念佛會。
元代北京“宮苑以八日佛成道日,煮臘八粥”,而且京城“士庶有力之家,豐殺不同,饋送相尚”[10]。明清時期食臘八粥風俗更進一步普及。明人劉若愚著《明宮史》火集《飲食好尚·十二月》描述明宮中吃臘八粥:“初八日,吃‘臘八粥’。先期數日,將紅棗搥破泡湯,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戶牖、園樹、井灶之上,各分布之。舉家皆吃;或亦互相饋送,夸精美也。”明馮應京《月令廣義》卷二十《十二月令·臘八粥》云:“今俗,于臘月八日,以諸谷米果煮粥相饋,謂逼邪、祛寒、卻疾毒。”
清代南北吃臘八粥,越來越講究,關于臘八粥的成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以北京和蘇州為例:
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臘八》:“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皆于預日揀簸米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祀家堂門灶隴畝,合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明謝肇淛《五雜組》卷二《天部二》:“道家有五臘,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十月一日為民歲臘,十二月臘日為王侯臘。”
清末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桃仁等制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按:《燕都游覽志》: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果米雜成之,品多者為勝。今雖無百官之賜,而朱門饋贈,競巧爭奇,較之古人有過之無不及矣。”
蘇州臘八粥特點是“以菜果入米煮粥”。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臘八粥》:“八日為臘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謂之臘八粥。或有饋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在四川,有的地區制作臘八粥的原料除了果品,還有蔬菜、葷腥之物等。如清咸豐四年《云陽縣志》云:十二月,“朔八日,用米面雜果蔬、葷腥之物煮為粥食之,名為‘臘八粥’。”民國23年《華陽縣志》:“十二月八日,俗謂‘臘八’。人家多用各色豆、米、菜、果合煮,間有雜以雞、魚、豬肉,謂之‘臘八粥’。” 這也反映了民間風俗的流變。四川很多縣志,都說吃“臘八粥”乃古臘祭之意。如:
清嘉慶二十年《溫江縣志》:“十二月八日為‘地臘辰’。邑人以肉、豆、棗、栗等物入米熬粥,謂之‘臘八粥’,祀神及祖先,亦古臘祭之意。” 清道光三年《隆昌縣志》:十二月,“八日,煮糯米、五色豆及棗、栗等物為糜,亦有合雞、豬、魚肉者,曰‘臘八粥’,祀神及祖先,舉家食之,亦古臘祭之意也。或曰是日釋氏謂之‘浴佛節’,寺僧煮粥結緣,俗因之。”(清道光六年《綦江縣志》同)清同治六年《巴縣志》:十二月“八日,煮糯米、五色豆及棗、栗等物為糜,曰‘臘八粥’,祀神及先,舉家食之,亦古臘祭之意。”
川西北與陜西毗鄰的縣,或說吃臘八粥系受秦俗影響。清嘉慶二十年《三臺縣志》:十二月“八日煮粥,以五色豆谷雜菜果投其中,合家食之,名‘臘八粥’。俗傳地藏菩薩入地獄救母,和此粥饋與母食,鬼懼不敢奪。此秦俗也,今蜀亦然。”清同治十二年《直隸綿州志》:十二月“八日煮粥,以五色豆谷雜菜果投其中,合家食之,名‘臘八粥’。此秦俗也,今蜀亦然。”民國9年刊《綿竹縣志》:十二月“八日,食‘臘八粥’。是日以諸米豆雜菜肉作粥,互相饋送,食余少許以飼果樹,預祈結實繁茂。”
注釋:
[1](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
[2](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五引《鄭玄別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漢)班固:《漢書·嚴延年傳》
[4](唐)徐堅:《初學記》卷二十引《陳留耆舊傳》,中華書局1962年版。
[5](漢)蔡邕:《獨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版。
[6](漢)班固:《漢書·楊惲傳》。
[7]《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東觀漢記》。
[8](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9](梁)僧佑:《釋迦譜》。
[10]《析津志輯佚·歲紀》。
作者 ? ?江玉祥: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張茜:四川旅游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