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苗 煒專欄作家讀書,寫字,旅游,鍛煉Columnist
總有人假借白巖松、王朔或者柏拉圖的名字來寫文章。
2014年,大作家馬爾克斯去世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封《告別信》,開頭是這樣幾句——我會評價事物,按其意義大小而非價值多少。我會少睡覺,多思考。因為我知道,每當我們閉上一分鐘眼睛,我們也就同時失去了60秒。如果上帝賞我一段生命,我會簡單裝束,伏在陽光下,袒露的不僅是身體,還有我的魂靈。
通篇文字做作,刊登在《讀者文摘》上都會顯得肉麻。我不相信馬爾克斯會寫出這樣膚淺的雞湯,但這文章在互聯網上流傳甚廣,不僅有英文版本,還有西班牙語和俄語版本。開頭都申明,1999年馬爾克斯癌癥病情惡化,寫下了這封《告別信》云云。但稍微搜索一下,就能確定,這封《告別信》并非馬爾克斯所作。
2000年5月29日,這鍋雞湯出現在秘魯的《共和報》上,說是馬爾克斯寫給密友的告別信。5月30日,墨西哥《紀事報》予以轉載,報紙大標題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為生命謳歌”,全文刊登并配發了馬爾克斯的大照片。許多西班牙語電臺朗誦了這封《告別信》,文本也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
按理說,有點兒文學素養的人,看了這《告別信》都會懷疑,馬爾克斯會寫得這么差嗎?如此的“酸的饅頭(sentimental)”?如此陳詞濫調?然而,這世界充滿了隨時準備被感動的人,他們太需要“大愛”這樣的陳詞濫調了,他們以為作家就是寫陳詞濫調的人,他們對文學的理解力和敏感度都太差。馬爾克斯一位密友,印度電影制片人Mrinal Sen接受印度當地報紙采訪,說他看了那封信,念及與馬爾克斯20年的友誼,心靈為之激蕩。
烏龍很快鬧明白了,這個糟糕的散文詩,作者是墨西哥藝人韋爾奇Johnny Welch,韋爾奇給他的小布偶寫了這么個酸曲,不知為何,署名變成了大文豪馬爾克斯。想來,人們需要這樣的感動——大文豪要離世,離世前要寫一首詩,他們所能想象的好文章,就是那樣sentimental。人們總以為大文豪是他們的代言人呢,一個作家說出他們想說的話,他們便敬佩這個作家。
最近,社交媒體上又流傳一份心靈雞湯,作者變成了愛因斯坦,這份雞湯是愛因斯坦寫給女兒萊斯麗的信,依舊sentimentai,摘錄一小段——有一種無窮無盡的能量源,迄今為止科學都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是一種生命力,包含并統領其他的一切。在任何宇宙運行現象的背后,還沒有被我們定義。這種生命力叫“愛”。
這個開頭,看起來有點兒像《星球大戰》的臺詞。如果你看過《愛因斯坦晚年文集》,你就會知道,愛因斯坦不會這樣感情用事,他的文字干凈利落斬釘截鐵。大概編纂者也知道這份雞湯會讓人懷疑,所以要先附上一個編者按,說愛因斯坦的女兒萊斯麗在80年代將愛因斯坦的1400封家書捐獻給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這封談論“愛之原力”的信就來自那1400封家信。
認真的讀者做了一番功課,萊斯麗是愛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生的女兒,但這個女兒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在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的通信中,他們的確談到這個女兒,可自從1903年之后,萊斯麗的名字就從通信中消失了。誰也說不清這個兩歲的孩子后來怎樣,是夭折了?還是隱姓埋名?愛因斯坦的孫女在1986年的確曾將一批信件捐贈給希伯來大學,那批信件在1992年編輯出版,可其中并無“愛的原力”云云。希伯來大學的“愛因斯坦在線檔案”中收錄了愛因斯坦的大量文獻,加州理工的“愛因斯坦研究項目”也匯集了海量的愛因斯坦文字資料,這兩個檔案中都查不出雞湯文。科學史專家也出面,說愛因斯坦給萊斯麗寫的那封信是偽造的。
馬爾克斯的《告別信》是以訛傳訛,愛因斯坦的“愛之信”是假托其名。當然,我們中文世界里,假借白巖松、王朔或者柏拉圖的名字來寫文章就更不勝枚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