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難道人打電話爭吵時都是喜歡蓋過對方的聲音嗎?越來越大聲自己知道的嗎?
就算不是在吵架,講電話時候的音量也有可能越來越大。從技術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真的不能全怪打電話的人啊。
如果從技術上來講,大概要從老式固定電話說起。1990年代以前,大多數電話都使用碳粒式麥克風,它能把聲波的震動轉化為金屬薄片之間電壓的變化,以此傳導聲音。然而,如果說話聲音太大,失控的震動會導致電話那頭反而聽不清你在說什么。這就有了“側音”技術的引進,也就是說,人們說話的聲音會有一部分會從話筒傳到聽筒,因此可以根據聽筒的反饋來調節自己的音量。
即使后來的電話更多地使用動圈或電容式麥克風,并不存在音量過大對音質的干擾,具有側音技術的電話在辦公室等場合還是更受歡迎,因此被保留下來,成為了電話生產商的慣例。一個常用的檢查電話是否斷線的辦法也跟側音技術有關:對著話筒吹口氣,如果你從聽筒里面聽到了“嘶嘶”的聲音,就說明電話線沒問題。
而對于話筒和聽筒合為一體的手機來說,側音技術只是極為小眾的存在。由于手機緊貼耳朵,人們打手機的時候無法從聽筒聽到自己的聲音,不免會低估自己的音量,因而越講越大聲。如果習慣使用固定電話,這個問題就會更加嚴重了。
需要說明的是,側音并不是信號不好的時候,手機里面滯后幾秒的“回音”。雖然同樣是自己的聲音,但回音是由于網絡信號太差或者通話受到干擾,導致你的聲音從對方的聽筒傳到了麥克風,再回傳到你的聽筒而形成的,所以有明顯的延遲。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你不是身處荒郊野嶺,那么多半是手機壞了。
而有時候你也許你會發現,旁人打電話的聲音會影響到自己做事情。其實即使旁人打電話的聲音并不太大,也一樣令你心煩意亂沒法工作。這并不是因為你注意力不夠集中,而是人類大腦想要填充空白的一種不自覺反應。根據2013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上的一篇論文,如果旁邊有人打電話,你會比旁邊有兩個人聊天更心神不寧,也更有可能記住談話的內容,即使講電話和聊天的內容完全相同也是如此。
這是因為,大腦天生喜歡關注出乎意料的東西,如果你只能聽到對話的一方,大腦就會被迫猜測與補齊缺失的那一半,而這也導致旁人煲電話粥的聲音聽上去更大。2004年英國約克大學的一項研究早已證實了這一點,當研究人員在車廂中用相同分貝數打電話和聊天時,64名乘客普遍認為打電話的那位更吵。
所以,講電話像吵架這種事,真的不能全怪打電話的人啊。如果想要避免落入這種尷尬,還是到辦公室外面去,或者換個方便的時間回電吧。(貓亂)
@歡沁沁歡:如何治療重度拖延癥?
關于拖延的資料汗牛充棟。其中根據《拖延心理學2》的內容,有一條這樣的拖延公式:動機 = (期望 x 價值感) / (沖動 x 推遲)。
期望,即認為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如果一件事通過你的行動必然發生,你的動機就更強些。價值感,即對事情發生后所帶來的價值的評估。沖動,和個人特質相關,正是沖動者,特別希望得到即時的滿足。沖動越強,動機越小。推遲,一件事情拖得越久,就越不愿意去做—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把事情一拖再拖,最終啥都沒做成。
但這是你的錯嗎?不是的。這是人類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得足以適應現代社會的表現。在原始社會,追求即時滿足往往會得到最大的利益,因為明天是沒有保障的。只有在現代,我們需要計劃,需要安排,需要精確的時間。進化選擇讓我們這種人活下來,沖動已經寫進了我們的基因。
這并無是無計可施的。你可以調整期望,把遙遠的目標分解成為簡單的,必定可以完成,又可以靠近最終目標的目標。
比如“我要找份工作”,可以分解為寫簡歷,找職位,投簡歷,準備面試,去面試等步驟。而寫簡歷又可以分為:創建自己的簡歷文檔;在文檔中添加基本模塊的標題,例如個人信息,教育經歷,工作經驗,特長;用一小時寫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聯系方式等等;然后把簡歷打印出來。這些步驟不需要一次完成,你只要每次邁一小步就可以了。
其他的措施,你可以去書里尋找,或者選擇加入網上的互助團體。總而言之,現在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都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它,面對它,然后控制它,擺脫即時的誘惑,去做你一直想做但沒做的事。(劉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