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恰恰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讓市場決定價格。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兩項重要的改革指標:“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和“讓市場決定價格”。如果沒有這兩個條件,那么也就根本算不上是完整的市場經濟了。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恰恰是土地資源由政府壟斷、市場價格被政府行政干預的一個不完整市場。1998年房改之后,土地有兩種渠道供給,一是政府控制的資源,二是政府已批準由單位使用的土地資源。自1998年房改至2003年土地完全被政府壟斷之前,土地的價格并沒有暴漲,因此,商品房屋的價格五年時間年均增長率3.5%,而居民收入的增長平均年增長9.3%,房價增長處于合理區間。
自2002年的土地招拍掛制度出臺之后,政府用強大的行政命令之手,嚴格控制了土地的資源。尤其是嚴格的“8·31”制度之后,土地的資源只剩下由政府壟斷供給的唯一渠道了。
于是土地的供給從過去五年的平均年增長40%,下降到十個月的平均增長5%和十多個月的負增長,于是政府的壟斷不但讓土地的供應量不斷下降,也讓土地的供應價格開始一路上漲,不斷爆出面粉貴于面包的“天價”,并推動房價的不斷上漲。
于是2007年之后,政府又每年出臺了一系列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政策,不但不惜用抑制需求的限購、限貸、限面積等政策,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由政府直接定價向市場供給的名目繁多的商品房,試圖徹底地操縱市場的價格,并打破了本應由市場決定的價格體系。
價格是調節市場供求關系的最基本的信號,同時也是一種價值的發現,但如果價格不能由市場決定,而是由政府操縱時,價格就不能正確地反映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就無法起到調節的信號作用,價格體系也就被政府打破,而失靈了。
中國房地產市場中的數次大起大落,都是因為政府行政干預的外力起作用,而不是市場中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反應。
但實際的現狀是,政府不但控制和決定著市場中政府劃撥土地的數量和劃撥土地的房屋價格,也同時利用土地招拍掛的制度,強行在土地供給條件中規定了部分商品房的價格,這是嚴重的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從而使統計出來的市場價格失實,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失實,造成了市場中的價格信號和供求關系混亂。
政府用限價商品房、自住商品房、定向安置商品房、市政拆遷商品房、回遷商品房等無數的名義,強行給市場中交易的商品房屋定價,并限制商品房的自流通和交易,這些都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中商品自由交易的基本原則。
同時,政府還對自由拍賣而取得的商品房進行了價格申報、審批最高限價的行政干預,造成市場的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不能隨行就市而浮動,只能任由政府的強制行為而操縱。
由于政府的價格限制,也讓科技進步與價值創造止步,因此無法在節能、環保上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是市場不愿花錢購買節能環保的產品,而是政府不許價格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
被政府控制的土地資源和價格,必然造成市場供求關系的扭曲。當市場無法用價格去判斷供求關系而盲目擴大投資時,必然出現部分地區的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現象。而一旦出現的庫存增長,并不能使用價格信號正常時使用的擴大消費和減少供給的方式自我調節,仍會在市場價格信號混亂中被誤導。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是需求出了問題,也不是供體出了問題,而是政府壟斷的資源配置和操縱的價格體系出了問題,因此才會常處于被動的行政調解措施之中,忽左忽右、上上下下。
真正的市場化改革,恰恰是要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讓市場決定資源的配置,讓市場決定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