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由于歷史的淵源,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互動與交往。如今,中東歐國家對于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的需求與“中國能力”的供給,形成了天然銜接,并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全面深化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戰略互惠基礎。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這是南斯拉夫電影《橋》的主題曲。1977年,當北京電影制片廠將南斯拉夫電影《橋》翻譯制作完成時,這部電影已在南斯拉夫上映將近十年了。隨之,這首源自意大利的歌曲,從南斯拉夫風靡到華夏至今不絕,11月8日,《啊朋友再見》的歌聲又在央視音樂頻道響起,演唱者為華北科技學院合唱團。
“由于歷史的淵源,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就保持了高水平的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互動與交往。”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教授、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南平如是說,“如今,中東歐國家對于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的需求與‘中國能力’的供給,形成了天然銜接,并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全面深化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戰略互惠基礎。”
11月24日下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蘇州太湖國際會議中心主持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此時,鐵路迷張呈向記者講述了十多年前的一個故事。
送別一部機車 迎來新的時代
“當時,我們十幾個鐵路迷到碼頭送別,雖然我們都是‘80后’,但在碼頭不禁一起唱起了《啊朋友再見》這首歌,看著機械將ND2型內燃機車裝上了大輪船。”張呈告訴《新民周刊》記者。
那是2004年,羅馬尼亞民營鐵路公司——羅馬尼亞鐵路集團(GrupulFeroviar Roman),從上海鐵路局回購了20臺ND2型機車。這些來自上海機務段、杭州機務段、南京機務段使用了30年以上的機車,在返回羅馬尼亞后,由位于康斯坦察的羅馬尼亞EUROEST公司進行翻新,并加裝了電腦控制以及診斷設備,重新投入服務。
不僅重新投入使用,它們還改回了羅馬尼亞名字。“ND2”之“ND”,在中國鐵路機車代號中,表示進口內燃電傳動機車,比如1956年從匈牙利進口的ND1、1985年從羅馬尼亞進口的ND3。而ND2在1972年于羅馬尼亞生產時,其型號稱為060 DA型柴油機車。
說起ND2進入中國的緣起,從上海鐵路博物館退休的蕭志佩先生告訴記者:“最初ND2進入中國,是作為償債物資而來。”原來,1970年夏季,羅馬尼亞遭受了嚴重的水災。中國政府向羅馬尼亞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的無償物資援助,約占羅馬尼亞當時接受援助總額的三分之一。當年8月和11月,中羅兩國政府先后簽訂了中國給予羅馬尼亞無償援助和長期無息貸款的協定、提供自由外匯的長期無息貸款協定和提供成套設備的長期無息貸款協定。其中在貸款項目下,由中國向羅馬尼亞提供各種所需的成套技術項目和設備,而羅馬尼亞亦以成套設備、單項設備等予以償還,通過中、羅兩國換貨貿易進行,并以瑞士法郎作為價格結算單位。
作為償債物資,以物抵債的ND2機車一共50臺。這批機車投入到了京滬、京廣等干線牽引旅客列車,成為當時鐵路運輸的主動力。之后,直到1980年代,中國又相繼訂購了234臺ND2型機車。這共計284臺由羅馬尼亞克拉約瓦電力機車設備公司制造的內燃機車,成為了中國鐵路的一代名車。
與ND2不同,從1984年開始引進中國的ND3,是一款調小機車。所謂調小機車,也就是用于調車和小作業的機車,負責車輛的編組等工作。記者注意到,比如上海客車技術整備站從2006年左右開始,國產“東風7”型內燃機車逐步替代ND3進行作業,但ND3至今仍在諸如廣鐵集團株洲機務段等使用。
比之從羅馬尼亞進口的ND2、ND3兩款內燃機車,從匈牙利進口的ND1型在當年屬于試驗性使用。1959年6月起,在北京市郊牽引列車的ND1,成為了當時國內少有的明星級內燃機車,而當年華夏大地鐵路運輸的各類動力,仍以蒸汽機車為主。ND1代表了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的形象。回看這款1956年于匈牙利GanzMavag工廠制造的DVM2-2K型內燃機車,亦即中國代號ND1者,累計進口14臺。其裝車功率是600馬力;而同為調小機車的ND3裝車功率為1540馬力;國產“東風7”的裝車功率已達2650千瓦,相當于3603馬力。
除了此三款柴電內燃機車以外,中國還曾從波蘭進口過一些鐵路設備。據蕭志佩透露,在上海鐵路博物館籌建期間,他曾專門去位于上海楊浦何家灣的上海機械保溫車輛段覓寶。當時他看中了一款波蘭進口的冷凍列車,可惜由于上海鐵路博物館空間有限,以至最終只得放棄。“也許這輛車如今已經報廢了,沒能收藏下來,實在有些可惜。”蕭志佩說。
如今,在送別了ND2型機車若干年以后,有著“超級高鐵推銷員”之稱的李克強,在蘇州亦不忘向東歐國家領導人推介中國鐵路裝備。比如有關匈塞鐵路。11月2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和匈牙利、塞爾維亞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了匈塞鐵路兩個合作文件簽署。一系匈塞鐵路匈牙利段開發建設和融資合作協議,一系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現代化改造及重建項目總合同。
回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從匈牙利進口機車,及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從羅馬尼亞進口機車等等,只是中國同中東歐國家技術合作的一部分。比如20世紀中后期,中國從捷克進口過不少機床設備。如今,捷克維特科維采(Vitkovice)集團的重型機械設備、斯柯達(Skoda)的蒸汽輪機、傳熱器等,依舊是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這一次,中國與中東歐朋友們在蘇州再見面,迎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和中東歐新的合作,正在展開。

北京,中國鐵道博物館。ND3-0001(羅馬尼亞制造,1984 年)。
唱起幾首老歌 喚起心靈共鳴
華北科技學院合唱團亮相央視傳唱《啊朋友再見》之前,該學院中國-拉脫維亞“一帶一路”學術交流中心恰逢成立。由此,拉托維亞的教育機構將派遣專家來華任教。特別是對于脫胎于礦業系統,目前隸屬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華北科技學院,非常歡迎拉托維亞職業安全健康領域相關人士前來,做一些系統培訓工作。
當前的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交流,諸如華北科技學院與拉托維亞合作的例子,無疑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進行的,與中美、中俄、中歐乃至中國與東南亞等國交流平行進行。回看1970年代,中國與東歐的關系,從文化上能看出一些有意思之處。
比如電影。當時上海坊間流傳一句打油詩——“羅馬尼亞電影又摟又抱,朝鮮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越南電影真槍真炮,中國電影新聞簡報。”因為1970年代中國大陸很少能看到美蘇乃至西歐電影,進口電影只能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朝鮮、越南等國中選擇。至于“中國電影新聞簡報”,系指在當年國內每當放電影之前,至少會有一部第××號《新聞簡報》讓觀眾觀看,大多是些時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英模事跡等等。

回看羅馬尼亞電影在新中國的放映歷史,最早可上溯到1952年長春電影制片廠譯制的《為了美好的生活》。影片描寫了羅馬尼亞工程師和科學家在艱苦的歷史條件下刻苦鉆研、團結拼搏、清除內奸,最后成功地煉出高質量的鋼鐵的故事。在中國工業化的道路起步階段,這樣的影片影響了不止一代人。回看1950年代到1980年代引進的近30部羅馬尼亞電影,其實絕不僅僅是“又摟又抱”的愛情片。比如1956年長影譯制的《太陽出來了》、1956年上影譯制的《邊塞擒賊》等系反法西斯戰爭片;比如1957年上影譯制的《撒謊的鼻子》,是奇幻類動畫片;1970年長影譯制的《達契亞人》,則系布加勒斯特電影廠、法國費蘭柯隆東電影廠聯合攝制,是一部達契亞人反抗羅馬暴政的史詩劇片。作為羅馬尼亞第一部彩色故事片,1957年上影廠譯制的少兒題材電影《紅睡蓮》,還曾出版過連環畫等。參與過羅馬尼亞電影《紅睡蓮》譯制配音工作的上海電影譯制廠導演蘇秀老人回憶,相比羅馬尼亞電影,當年的阿爾巴尼亞影片也曾陪伴不止一代人的青春。“那些‘文革’期間還是孩子的中國人,對于阿爾巴尼亞電影具有很深的感情。相比之前看過蘇聯電影,在當時已經參加工作的我們來看,阿爾巴尼亞電影顯得很幼稚。”蘇秀表示。蘇秀所謂“幼稚”,在大多數觀眾眼中的意味,大約就是“莫名其妙”。中國電影研究中心副主任饒曙光則認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阿爾巴尼亞電影的敘事采用多點、多線條的方式,很多中國人并不能夠完全看懂,所以常常會有莫名其妙之感。”
比之中國從阿爾巴尼亞進口電影,阿爾巴尼亞從中國引進的東西則要重型得多。比如1970年中國曾向阿爾巴尼亞無償援助了12架殲7戰斗機。之前更有數量更多的殲6飛機,包括59式坦克等交付阿方。而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大城市年輕人,有時候確實會把一些看起來莫名其妙的物件指稱為來自東歐。比如所謂“捷克式家具”,1970年代末就曾風行上海。實則這款在今日看來設計拙劣的家具套裝,與捷克大抵沒什么關系。之所以稱做“捷克式”,只是把看不懂沒見過的東西擺到一個不相干的國度去說,選擇捷克而非法國英國卻證明了當時我們國家與東歐各國還比較友好。
與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的電影類似,中東歐地區的一些歌曲亦曾在中國引起不錯反響。比如關牧村演唱的南斯拉夫歌曲《深深的海洋》——“深深的海洋,你為何不平靜?不平靜就像我愛人,那一顆動搖的心……”
在歌聲中,在戰略互惠中,中國同中東歐各國仍在不斷加深了解,未來,亦必定會有更新的合作,在朋友再見時,甚至共同譜出更多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