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如果說到對高鐵的期待,西部地區一定比東部沿海地區更加急切。
按照官方的定義,“中國西部”指的是包含了12個省、市、自治區,面積占中國總面積71%的遼闊地區,人口占全國人口28%,山地、沙漠、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是西部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
交通的便利程度一直與經濟發展正相關,多年以來,受到交通的限制,西部是中國經濟落后、社會發展緩慢的地區。在這一輪高鐵建設的熱潮中,西部寄望著搭上高速列車,加速經濟發展,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2014年底,國內三條客運高鐵專線蘭新(蘭州-烏魯木齊)、貴廣(貴陽-廣州)、南廣(南寧-廣州)同一日全線開通,三條線路都涉及到西部地區。今年,中國東西向線路最長的滬昆高鐵,已經開通上海至貴陽段,明年全線貫通后,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直達內陸城市昆明的時間,將縮短到9小時左右。
從已開通的西部高鐵線路看,高鐵帶來的旅游業增長十分明顯,接下來,西部地區還希望高鐵能夠帶來經濟結構的變化,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大西北的提速夢
烏魯木齊2014年的隆冬,距離2015年還有5天,34歲的阿地·吐爾地跟往常一樣穿上列車司機的制服上班。但不同的是,這一天他駕駛的列車,會登上媒體頭條,被記載進新疆交通變化的史冊。
阿地·吐爾地駕駛的是烏魯木齊開往蘭州的第一趟動車組,新的線路被叫做“蘭新二線”,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始于甘肅蘭州,中途翻過青海“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200米的達阪山隧道,穿過風力12級的新疆吐魯番盆地,橫跨中國近一半國土面積的黃土、青藏、帕米爾三座高原到達終點烏魯木齊,全長1776公里。新線設計最高時速為250公里,目前從烏魯木齊到蘭州大約需要11個半小時。
蘭新二線的通車對于沿線的新疆、青海、甘肅都是巨大的利好。
新疆蘊藏著巨量的礦產資源,農產品也非常豐富。老的蘭新線曾是出疆的唯一通道,承擔著客貨雙重任務,老鐵路運力不足,限制了新疆物資走出新疆,也制約了東部產業向新疆的轉移。而現在,蘭新二線每年3.5億噸貨運量和4000萬人次的客運量,較從前有了巨大的突破。
青海一家企業的副總經理李向東對媒體說:“一邊是富余的新疆電煤,另一邊是‘餓著肚子’的青海工廠,昂貴又費時的物流讓企業舉步維艱。比如焦炭,運費高達成交價格的30%。”蘭新二線開通后,運輸成本得以下降。
青海省社科院研究員孫發平對媒體表示,高鐵線路開通后,在充足運力的保證下,沿途將迅速崛起一批新的石油、煤炭等國家新能源基地,西部能源將得到更好配置,青海工業原材料價格也會有所下降。
鐵路提速對工業帶來的影響尚需要時間觀察,但蘭新二線開通大半年,對當地旅游業的促進已經可以看到。
蘭新二線沿途,有衛星發射基地酒泉、油菜花之鄉青海門源、哈密、吐魯番等旅游勝地,火車提速后,沿途省市游客的流動量大大提高。圍繞新的鐵路線,沿線省市已經拋出雄心勃勃的旅游業發展規劃。甘肅省宣布,未來幾年,甘肅將深度開發旅游資源,將建成20個年接待游客300萬人次以上的大景區和50個旅游名城名鎮,培育50個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綜合性旅游骨干企業,形成精品絲路線、黃河風情線、華夏尋根線、民族風情線、中醫藥養生線、紅色旅游線等6條主題品牌線路,打響“精品絲路、絢麗甘肅”旅游品牌。
吐魯番旅游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秦曉峰對媒體介紹說,“今年上半年,借助蘭新高鐵,新疆開通的杏花專列、桑椹專列等旅游列車,填補了葡萄節之前的旅游空白,游客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37%,景區門票收入同比增長了56%。高鐵讓旅客‘速來慢游’,帶火了餐飲、民宿、夜間演出市場,為新疆旅游回暖注入了新動力。”
事實上,已經通車的蘭新二線,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鐵”,蘭新線將來還會有一次速度的提升,提升后,預計2017年從烏魯木齊到北京只需要16小時。到時候,“偏遠地區不包郵”有可能成為歷史。

速度帶來的轉型
新疆鐵路建設的加速,是中國西部高鐵建設的縮影。
高鐵帶來的速度,不僅可以讓西部物資、人員流動速度大大提高,西部經濟形態也隨之發生改變。
2014年底貴廣、南廣高鐵開通后,泛珠三角地區逐步形成“4小時經濟生活圈”,經濟相對落后的貴州、廣西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今年滬昆高速開通上海到貴陽段開通后,貴州更是得到了直接與東南發達省市“直連”的渠道。到明年滬昆高速全線貫通,上海至昆明全長2264公里的線路,這條中國東西向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速鐵路,將聯通中國的東南沿海和西南邊陲。圍繞著高鐵,西南各省區都在規劃自己的產業轉型,而貴州在產業轉型上已經提早邁出一步。

嘉峪關南站的雄姿。
今年5月,貴陽迎來“大事件”,首屆“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暨全球大數據時代貴陽峰會”(數博會)在貴陽召開,來自全球大數據領域的380余家領軍企業亮相。
“貴陽這樣的偏遠城市要做最前沿的大數據產業?”大多數人聽聞消息,都是如此的疑惑。貴州是中國唯一不沿邊、不沿江、不沿海的內陸省份,“偏遠”是長久以來外界對貴州的印象。但因為有了高鐵,貴陽變成了西南的中心,以貴陽為中心,5小時內有長沙、廣州和武漢,9小時內有北京、杭州和上海。發展大數據產業,是貴陽的一個勇敢的構想,伴隨著高鐵帶來的交通樞紐的轉型,貴陽希望自己同時還能變成全國數據樞紐。
數博會之前,貴陽已經悄然準備了2年多。貴陽以中關村貴陽科技園為統攬,與中關村知名龍頭企業合作,啟動貴陽大數據七系列基礎平臺項目建設,從北京引進了總額超過1800億元的260個項目,目前超過80%的項目動工,73個項目建成投產。在貴陽市新建城區觀山湖區以北,已經布局了幾十棟現代化寫字樓,這些設施都是為大數據產業準備的基礎硬件,樓宇中涵蓋了貴陽大數據中心、服務外包及呼叫中心、云計算中心、大數據交易中心、電子商務模塊等大數據產業集群。
大數據產業是一塊“香餑餑”,全國很多城市都在爭奪大數據中心的“寶座”,貴陽認為,無論在客觀環境還是發展觀念上,這座城市都有其他城市不能比擬的優勢。
數據中心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降溫問題,貴陽是一個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城市,很大程度上節約了建設成本;貴陽水資源豐富、能源價格較低,可為大數據相關產業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再加上貴陽的地質構造穩定,地震、臺風等災害罕見。
比這些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恐怕是高層的發展規劃,貴州不愿犧牲自己的生態優勢,又必須發展經濟,那么像大數據產業這樣的新經濟形式,自然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新經濟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力資源,大數據產業發展兩年多,貴陽開始出現“貴漂”現象,不少外地人才跟隨企業來到貴陽。貴陽市已配套一系列人才政策,以吸引外地人才留在貴陽。另外,交通條件的改善,也給“貴漂”留在貴陽多了一個重要的理由。
兩年多的時間,貴陽大數據產業從無到有,引起全國關注。2015年上半年,貴陽大數據信息產業規模總量完成427.25億元,同比增長56.8%,新增大數據產業注冊企業1270家,預計全年規模總量突破1000億元;憑借在大數據方面的積極投入與探索,貴陽在《2015年中國新興城市報告》中名列榜首。
今年上半年,貴州GDP同比增長10.7%,增速位居全國第二,貴陽GDP同比增長12.1%,增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繼續保持前列。伴隨著“中國數谷”初現雛形,后發的貴州經濟表現出強勁的動力。
高鐵給西部帶來的不僅僅是速度,更是發展方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