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滬昆高鐵新晃西至貴陽北段開通運營。
這是滬昆高鐵開通后貴陽北站迎來的第一個國慶黃金周,車站又現爆棚景象——所謂“又”,是相對于今年盛夏暑假,貴陽這座山城已經領教了游客紛至的熱鬧場面,各大景區甚至頻超負荷。
貴州山水美眾人皆知,但過去,如果計劃去貴州旅行,大多數人必須拿出大大的決心。主要的原因在于交通。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形象深入人心,正因為“地無三尺平”,黔地交通之難不輸蜀道。
多年前從上海到貴陽有多慢?上海作家葉辛的回憶中詳細記錄了入黔的艱難。1969年,上海知青葉辛從上海彭浦車站登上知青列車?!吧衔?0點14分發的車,過浙江金華的時候,已是晚上了。列車經過56個小時的行駛,抵達了貴定小站?!?/p>
46年后,2015年6月,滬昆高鐵開通,上海到貴陽的火車之旅縮短到9個小時,入黔,多了一種既能領略風景又能半天到達的中間方式。
路途也是體驗
從來喜愛火車旅行,這種跨越地表紋理的感受,是飛行無法體會的。
國慶節,記者踏上上海開往貴陽的高鐵列車,開始一場穿越四省,行程1518公里,從平原到山地的旅途。終點有美景美食等候,路途也能領略不一樣的自然景觀。
從虹橋站發車,前3個小時里,列車在江南大地奔馳。窗外是江南人熟悉的景象,要么是富庶的小鎮,要么是散落的農田,要么是成片的廠房,細小的河流穿插其間。桐鄉、杭州、諸暨、義烏、江山五個車站所停留的地方,正好濃縮了浙江的精華——浙江既擁有江南水鄉的清秀山水和豐厚的人文傳統,同時又是中國輕工業和新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杭州的阿里巴巴和義烏的小商品產業,可能是外國人對中國經濟印象最深的代表。
列車進入江西境內,山更多,湖也變得更大,魚米之鄉就是從這山與水中得來。由于自然環境的得天獨厚,江西農業發達,溫飽之后,江西人還特別重視讀書和科舉,所謂“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江西歷朝歷代出了不少狀元、高官和文人雅士。從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占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別稱“臨川先生”,他的出生地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至今還是高考狀元頻出的地方。
進入江西后,土壤的顏色變成了暗紅色,在紅色的土地上,江西也有自己的“紅色記憶”。如果可以在南昌稍作停留,當地人一定會引導你去八一廣場。就像人民廣場是上海的中心一樣,對南昌人來說,八一廣場就是這座城市的核心。
八一廣場是為了紀念發生在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義,國民黨稱南昌暴動、南昌兵變。八一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是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反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如今的建軍節也是根據八一起義的時間而確定的。
經過上饒、鷹潭、南昌、新余四站,高鐵列車進入徹徹底底的山區,隧道和隧道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有時候光亮的時間只有幾秒鐘,列車就鉆進了下一個隧道。
過去開往西南地區的火車,一進山區就會放慢速度,鐵路必須順著山勢起伏、拐彎。高鐵線路則采用開洞架橋的方法,掃清了大山障礙,讓列車在平原和山區保持同樣的車速,大大縮短了旅行時間。
上海開往貴陽的高鐵在湖南境內停留的車站最多,有7個,因為這個原因,高鐵開通后,從湖南到貴州的游客大大增加。
我們搭乘的是一班中午發車的列車,時近晚上9點,火車準點停靠在貴陽北站。火車滿員,車上幾乎全是有老有少的家庭旅客,車廂里充滿孩子的歡笑。下到站臺,明顯能感到氣溫比上海低不少,這座避暑勝地、森林之城果然名不虛傳。

兩江千戶苗寨。

亞木溝
經典和經典之外
旅游的方式無非兩種,一個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種是“人生那么難,先讓我歇歇”。在貴州,兩種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
貴州經典的玩法,首先是看山看水看洞。
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距離貴陽市區130公里,全程高速公路,駕車大約耗時近2小時。黃果樹瀑布寬101米,高度近78米,距離幾百米外,就能聽到瀑布飛濺深潭發出的巨大聲響。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來到黃果樹瀑布并撰文稱“一溪懸搗,萬練飛空”,黃果樹從此成名。黃果樹瀑布好玩的地方,在于游客可以進入瀑布的里面,體會瀑布近在咫尺、從天而降的奇妙感受。特別是對于小朋友,能像孫悟空一樣鉆進水簾洞,實在是讓人興奮的游戲。
黃果樹風景區不單單只有黃果樹瀑布一個景點,大瀑布下游6公里處的天星橋景區,是與瀑布雄壯風景不同的另一番景致。天星橋景區包含了天星盆景區、天星洞、水上石林三部分,濃縮了喀斯特地貌的幾個最明顯的特征,對于生活在平原地區的游客來說,這些景觀都非常新奇。
貴州另一經典景區是織金洞,今年9月,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加入世界地質公園,成為貴州省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到過織金洞的游客無一不會發出“哇~”的驚呼聲,如果不是身處其間,很難想象洞的巨大和神奇。
織金洞長6.6公里,最寬處175米,有上、中、下三層,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芽、鐘旗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巖溶景觀。洞中道路縱橫交錯,身邊是石筍石柱,腳下有水塘小河,看不見的地方還有地下湖。過去從貴陽到織金洞耗時很長,今年高速公路貫通后,貴陽至織金洞僅有98公里,駕車1小時即到,交通的便捷讓織金洞的吸引力大大加分。
貴州的經典山水還有龍宮、百里杜鵑、梵凈山、婁山關等等。
經典之外,近些年,貴州的人文風俗旅游項目更受游客喜愛。
記者見證了青巖古鎮在國慶假期里擠滿游客的景象,窄窄的青石板街道上是摩肩接踵的游客,兩旁的小店店主賣力地吆喝著,熱鬧非凡。

萬峰林
青巖古鎮距離貴陽市中心僅40公里,2000年以前,還是一個不為外界知曉的清凈古鎮。2002年,陸川導演,姜文和寧靜主演的電影《尋槍》上映,電影的拍攝地青巖古鎮一舉成名。
古鎮依山而建,就地取材,青巖的城墻、院墻都是石頭壘成,地面也是石片鋪就。房屋則是精致的木結構,很多人家的房梁上都有木雕圖案裝飾。在青巖街上行走,一會兒爬坡一會兒上坎,房屋高矮參差。其中一條完全由石頭壘成的小巷,在《尋槍》中多次出現。
青巖古鎮既是當地人居住的小鎮,也是軍事要塞,同時還是重要的驛站,當年是繁華開放的物資和人員交流地。與江南水鄉古鎮相比,青巖古鎮更加粗獷,帶著少數民族的彪悍之風,但細節里又保留了文人的精細雅好。
從鎮上的主要建筑可以看到,青巖古鎮曾有非常繁榮的時期。從文昌閣、狀元府到萬壽宮、壽福寺、龍泉寺、天主教堂,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交融。記者看到,很多院落里都有戲臺,這直觀地說明,古鎮曾經歷了繁盛的年代。
記者在萬壽宮巧遇安順地戲表演,萬壽宮原本不是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來往的江西商人提供方便。地戲其實是當地人所說的“跳神”,是貴州省安順市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漢族民間戲劇,其由來與屯堡人的生存選擇有關。
屯堡人是明代從北方來到云貴地區的移民。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余勢力,并把軍隊留在云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兒全部送到戍地。在當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他們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因此,屯堡人亦民亦軍,而地戲大多數就是表現戰爭場面。
如今,屯堡遺址、土司遺址是貴州旅游新的熱點,今年,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和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一起成為世界遺產。
到貴州,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可錯過。這些年,西江苗寨、肇興侗寨受到驢友們的追捧,今年兩地通了高鐵,更是讓兩處火熱非常。
清涼地尋訪人文歷史印記
記者驚嘆國慶期間貴州旅游的火熱,貴陽當地人卻說,比起盛夏,國慶不算什么。
貴陽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市被森林環繞,夏天十分清涼,對于貴陽人來說,上了30度就會大呼“熱得受不了”。而貴陽周邊,卻恰恰是重慶、武漢、長沙等中國著名“火爐城市”,夏季酷熱難當。因此,貴州旅游的真正旺季是夏季。
到貴陽避暑其實并不是這些年剛剛興起的時髦,只不過之前基本限于在貴陽有親屬的外地人或者周邊省市的游客,今年夏天高鐵開通,瞬間提起了更多人去“爽爽貴陽”納涼避暑游的興趣。
如果不想太辛苦,只想避暑休閑,貴陽周邊也完全能夠滿足你的愿望。到貴州,體驗少數民族風情是必不可少的項目,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等,從早期受驢友追捧,發展成為現在成熟的旅游景區。
西江千戶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居住著“西”氏族苗族。從白水河對岸的觀景臺看苗寨,苗家木質吊腳樓的屋頂層層疊疊,與背后的青山之間既是反差又是和諧。西江千戶苗寨特別受到外國游客的喜愛,記者多年前遇到游覽苗寨的日本游客,他們詫異于苗寨建筑與日本傳統建筑的相似,一個人說:“難道日本人蓋房子是從苗族學到的?”
西江千戶苗寨原本偏僻難尋,現在,每天從貴陽到凱里的動車有十余班,路程35分鐘。到達凱里后再乘1小時汽車就可到達苗寨。夏日到苗寨中體味民族風情,喝一杯苗酒,聽一支苗歌,一定十分愜意。
肇興侗寨在交通上比西江千戶苗寨更加方便,貴廣高鐵開通后,從江站距離侗寨僅僅5公里,過去只有背包客才能到達的千年侗寨,現在成了最容易到達的地方。侗族大歌這些年盛名遠揚,很多都市人著迷于它多彩的和聲和純凈嗓音,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侗族大歌的演唱者經常受邀到世界各地的音樂廳表演。

貴陽息烽集中營

鎮遠古鎮
游客來到肇興侗寨,可以在侗族人生活的環境中,領略侗族大歌的魅力。都說藝術一定來源于生活,回響在侗寨的侗族大歌,一定比在城市中聆聽更有特別之處。
貴州還有多處天然溫泉,其中息烽溫泉早在上世紀40年代就被開發作為療養之用。如果去息烽,除了泡溫泉以外,尋訪歷史舊跡又是另一番體驗。
著名的息烽集中營就在縣城以南6公里處。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大舉進犯,南京岌岌可危,蔣介石令軍統將關押在南京“軍人監獄”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遷至武漢,不久再遷湖南益陽,最后轉移到貴陽息烽關押。
息烽集中營與重慶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江西上饒集中營是抗戰期間國民黨設立的四大集中營之一。息烽集中營從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銷,先后關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處決和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人們熟知的羅世文、楊虎城、楊拯貴、宋綺云、小蘿卜頭、黃顯聲、馬寅初等都曾囚禁于此。
1936年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囚禁地后來隨著戰事而改變,總共十一個囚禁地中,有五個在貴州境內,其中就有息烽集中營。
今人的休閑地,70多年前曾是讓人恐懼的集中營,如此反差不能不讓人唏噓。
數萬上海人的記憶深處
上海開往貴陽的列車上,有一道風景十分特別。記者就多次碰到他們——年齡在60多歲的旅客,一會兒說貴州方言,一會兒開上海閑話。這一群特殊的人,是貴州的上海知青或者三線企業的上海員工。他們在貴州生活了幾十年,很多人常常往返兩地,兩邊都是他們的故鄉。
作家葉辛是貴州的上海知青“代表”,他創作的《蹉跎歲月》《孽債》等知青小說,讓更多人了解到上海知青這一特殊的群體。葉辛插隊的地方在貴州省修文縣,這里也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被貶之地,王守仁號陽明,他在修文所居之洞被稱為陽明洞,王守仁潛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學說,并萌發“致良知”思想。他的學說后來對梁啟超、嚴復等學者產生很大的影響。
貴州的上海知青大約有1萬余人,都像葉辛一樣被知青列車先送到貴陽,然后換汽車一路顛簸再加步行,到達最偏僻貧困的山村。原本生活在大城市的青春少年,之前只知道弄堂馬路和學校,如今卻必須完成繁重的農活,上海知青們的困苦和寂寞是可以想象的。
按照當時的精神,知青插隊扎根農村,是要扎一輩子的,“一個插隊落戶知青,一輩子可以享受兩次探親假期,由政府報銷差旅費”。葉辛的文章中曾如此回憶。知青們在農村掙工分不易,路途遙遠,探親的花銷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因此,能回上海探一次親,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
知青回上海探親,不僅對知青本人是大事,對整個山村也是大事?!跋鏖_,老鄉們都擁來了,有的讓我帶?;⒔q帽子,有的要我帶花手帕、有機玻璃扣子,有的要我帶半導體收音機,還有要帶中長纖維料子的……”對于知青來說,當年從貴州鄉下到上海的這條探親之路,一定是刻骨銘心。
后來,大多數上海知青都回到了上海,這些年,回貴州當年插隊的地方看一看,已經是退休后的不少上海知青最喜愛的活動,一些人還帶上第三代回到貴州,越來越快捷的火車旅行,讓老知青們也有了更多重聚的機會。知青和知青家庭對貴州的特殊情結,不是時間可以磨滅的。
在貴州很多城市,本地人一定會認識幾個上海人,要么是同事、朋友、父母的朋友或者父母同事的孩子,其中許多上海人或者上海人的后代,現在還生活在貴州。這些上海人多半是三線建設期間從上海來到貴州的。
1964年至1978年間,中國政府在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進行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貴州是重點省份之一。三線建設期間,許多沿海的工廠、工人響應國家號召,“好人好馬上三線”,或是整廠西遷,或是一分為二,在中國中西部新建起若干工業基地。
一位名叫顧榮根的上海工人回憶說,“當初從上海到貴州來,我們這群人是‘包’了火車過來的,足足坐了4天才到,整列火車應該有近700人,都是我們同一個廠的?!?/p>
三線建設帶來的外地移民,被認為是貴州第四次移民潮,技術工人和知識分子來到原本封閉的貴州,給貴州的文化、社會和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上海工人、技術人員在貴州的山區甚至山洞里建設工廠,奉獻一生。一些軍工企業以代號為名,當時具有保密性質,因此貴州當地人對這些軍工廠充滿神秘感,對代號背后的上海人,也抱著好奇心。
后來,軍工企業逐漸轉民,很多工廠從深山搬遷到城市附近,神秘感才慢慢消退。上海工人的后代許多留在當地,融入當地人生活。
知青下鄉和三線建設,使得上海和貴州之間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往來兩地的上海人,讓原本枯燥的地理距離,變得溫情脈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