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碧華
3月3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將在京拉開帷幕。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場春天召開的盛會總被寄予厚望。按照慣例,十多天的時間里,諸多問題將被熱議,其中不乏民生難題。
如果說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那么2015年則是關鍵之年,因而走進代表、委員視線并被建議的熱點或將更多。在此,我們不妨略做猜想。
宏觀大勢決定微觀走向,“新常態”語境下的GDP增速區間自然格外引人關注。
2014年,中國制造企業遭遇倒閉潮,一直被地方政府倚重的房地產也持續低迷。
自去年5月以來,“新常態”時常出現在報端,并逐漸成為點評中國經濟時引用最多的一個詞語。“新常態”顯然意味著對經濟增長速度進行調整,注重經濟發展質量,過往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將一去不返。
這種背景之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GDP增速的預定值以及與之相關的宏觀政策自然將被廣泛討論。
設立巡回法庭、推行司法公開等,近來有關法治的報道明顯增多。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央全會,亦是2014年中國法治領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
2015年是“四中全會”后關鍵性一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會有哪些新舉措、新亮點?依法治國理念如何落到實處同樣備受矚目。
今年春節,一篇“博士春節返鄉筆記”在微信圈廣泛傳播并引起爭議,這位出生于湖北農村的博士以隨筆的形式揭示如今農村存在的諸多問題,或許難以逃脫以偏概全之虞,但文中描述的諸多現象確實值得深思。
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農民進城,農村的“衰敗”看似成為必然。但這些進城的農民亦存在分化,因沒有一技之強,很多農民在縣城與農村之間徘徊,在城里買套房只是為了結婚或不甘落伍。
究其根源,與城市化進程相比,農村的發展已然式微。
經濟“新常態”其實恰恰給了農村重新發展的機會。一方面,城市化過程中,我們遭遇了資源的瓶頸。比如在粗放式工業化背景下,環境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廣袤的農村給了我們空間;另一方面,“逆城市化”在一些地方出現,越來越多的第一代農民工返鄉。
如何將兩者有效對接?關鍵在如何激發農村的活力,讓農村“沉睡的資本”活躍起來。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文件提出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方向有了,如何落實同樣或將引起關注。
還有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過往實踐表明,地方政府總是難以找到平衡點,因而在一些地方環境保護成了空談。
今年1月新《環保法》正式實施,如何有效落實新法?
還有諸如區域協同、戶籍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民生話題,同樣或將在兩會熱議,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