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鳴

在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時代要求之下,藝術家的個人修為顯得尤其重要,否則拿什么去感染別人,去影響別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助的藝術家們在術業的崎嶇山路上砥礪而行,山花爛漫,成績斐然,但總覺得個人的修養方面,與古人相比差之甚遠。這份淡淡的感覺,可能不僅在學問和禮儀諸方面有悵然若失之隱痛,更在個人的小宇宙里日復一日地發酵著太多的焦慮與困惑。困守于喧嘩的城市,安然享用現代文明提供的種種便利,對生活于當今世界會有一些小小滿足與得意,但另一方面,對藝術本體的認識卻與古人有太久的隔閡,對自己所從事的藝術,也難以持守堅如磐石的信念。更大的動搖發生在資本市場對藝術品的價值判斷之際,使一顆顆原本應該安靜的心,常常無處安頓。不少藝術家都知道個人的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品格,作品是人格的外化,但我們今天如何提升自己的修養呢?
對歷史的回望或許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小憩,一次狂奔之后的喘息,一場生死相搏后的靈魂洗滌,是一場醍醐灌頂的夢中覺悟。于是,上海幾位中青年藝術家在共同的認知中,走到一起,將于1月30日至2月15日,假座麗園路889號的泰中文化交流中心東傳軒舉辦《清·賞藝展》。參展的藝術家和作品內容為:龔繼先的花鳥、劉小晴的書法、韓敏的人物、江宏的山水、莊藝嶺的草蟲、陳翔的山水、一毛的道釋人物篆刻造像等。對參展藝術家的要求是,書法繪畫必須體現禪意,比如書法即以弘一法師佛教偈語為內容,繪畫以水墨為表現形式。而且策展人莊藝嶺還在展覽形式上實現創新,以書畫篆刻之道統領全局,引入香道、茶道、花道和禪道,將書畫藝術與這些由宋代發生并定型的生活藝術相結合,組成一個個文化景觀。比如以花道、茶道體現一個“和”字,以書畫篆刻體現一個“靜”字,以香道體現一個“清”字,以禪道體現一個“寂”字。這五道合一的“和靜清寂”與日本的茶道有所不同,內涵更加豐富,視域更加廣闊。
一千年前的兩宋是值得回望的,想當年,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文人墨客合稱為生活四藝,亦有稱“四事”者,是當時社會精英追求雅致生活的具體內容。此四藝者,須透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今天,資訊發達,文化多元,物質供給大大豐富,但精神層面卻面臨多重危機,在此情勢之下,現代人開始追求內心的平靜,希望通過內省和感悟來提升生命質量,豐富精神涵養,那么兩宋的生活美學與講究個人品位的生活態度,能夠為現代人所接受,與當今的東方美學主流意識也不謀而合。
《清·賞藝展》與一般書畫展覽的布置不同,它將清賞、雅集、修行三位一體,將不同藝術門類集合成各個單元,呈現在雅致的空間內,通過觀眾的體察與仿效,可以直接進入現代人的生活現場,形成春風化雨的氣場。同時,展覽方還將針對特定觀眾、泰國及東南亞中華文化圈的受益群體,組織多場講座和演示,將兩宋時期的生活藝術一一進行詮釋。
據泰國中華總商會顧問、上海東方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泰中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趙春森先生介紹,泰中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以來已經舉辦過多個藝術展覽,僅在去年就辦過唐卡展、敦煌壁畫藝術展、陳妍音雕塑作品展、邵秉仁書法展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好評。泰中文化交流中心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促進了經貿往來,擴大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成為民間外交的典范。這次別開生面的藝術展在上海結束后將赴泰國巡展。
信息
劉一聞、鮑賢倫學術對話暨
“墨韻西湖”作品上海展
上海和浙江的兩位書法篆刻名家劉一聞和鮑賢倫,日前假座上海莘莊得丘園舉辦了一場學術對話暨“墨韻西湖”作品上海展。這次學術活動由上海得澗書畫研究會主辦,杭州禹廷藝術館協辦,展覽推出兩位名家的篆刻和書法作品,開展后便進入學術對話,本次對話的主題是“臨摹與創作”,近百人參加,會場氣氛異常熱烈。